《化学鉴原》里部分译名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气字旁的新字并非徐寿所创,“氧”“氦”等新造字是在益智书会1899年公布的《协定化学名目》中首次出现的。《化学鉴原》所录64种元素的译名,有47种沿用至今。可以说徐寿和傅兰雅在化学元素命名的规范化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你以为轰轰烈烈的化学造字运动到此就结束了吗?你可能忽略了化学的另一个庞大的体系——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的造字可比无机化学有趣得多。
有机化学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官能团。比如说“hydroxyl”,我们发现这个英文单词是由“hydro-”和“oxy-”两个前缀拼凑而成的,也就是氢和氧。
若翻译为“氢氧基”也太没水准。秉着一字原则,化学家们模仿英文的造字,拿了“氢”的“巠”(繁体)与“氧”的“羊”,于是“羟”便诞生了!
羟基 红色球表示氧原子,灰色球表示氢原子
不过“羟”这个字很早便存在了,但是化学家造字妙也妙在字的读音上。古时“羟”字念作“qiān”,意为一种羊的名字。当其具备了化学意义时,化学家们借了“氢”的声母和“氧”的韵母,将其读作“抢”,发音类似于连读的“氢氧”。
这种造字法便达到了会声、会意、会形的效果。于是氢和硫组成的“巯”基(-SH,音同“球”),氧和碳组成的“羰”基(-C=O,音同“汤”),氧和酸组成的“羧”基(-COOH,音同“梭”)等字便以相同的方式诞生了。有机化学里最基本的的物质——碳氢化合物,化学家们也将其简化为“烃”。不妨大声念出这些字,我相信你能够感受到其发音的奇妙。
而当“烃”具有了不同的不饱和度(即缺氢的数目)时,“烷”“烯”“炔”带着“完整”“稀少”“缺少”的意思出现了。这是通过会意与形声并举所造的字。
部分官能团与代表物质
在有机化学里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物质的偏旁,这也是让很多理科生头疼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氨”是表示一种气体,然而还有“胺”和“铵”。首先这三个字的读音并不一样,“氨”发第一声,而“胺”和“铵”分别为第四声和第三声,当然这三个字指代的物质是不一样的。
月字旁的字原来大多来自于动物内脏器官或者代谢产物,如脂肪,现在引申为含有含氮官能团的一类物质,比如胺、脲(音同“尿”,又称尿素)、腈(音同“精”,是一类含有机基团-CN的有机物)等。而“铵”指的则是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