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巴结”,大概更多地会想到“阿谀、讨好、奉承”等一系列趋炎附势、令人作呕的行径,想到奴才的嘴脸。它在保定老话中,除了涵盖上述意思之外,还有一个更形象、生动的表达,就是表示“很勉强,自己的能力不足却要不遗余力去争取”的意思。
巴结,在普通话中是作动词用的。“巴结上司”是奉承、阿谀的动作及行为。这个用法比较普遍,不再赘述。这里要说的是保定土话“巴结”的另外一层含义,形容“很勉强、拮据”的状况,这种语境下的“巴结”成了形容词。前后词性发生了变化,但都表示人所付出的努力。只是努力的出发点不同,动机和方向也就不会一样了。要了解这个演变过程,我们还是回到词本身来看。
漫画《巴结》
巴,本义是名词。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巴蛇吞象”的故事就是指的这个大蛇。巴蛇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后来引申为粘结在其他物体上的东西,如锅巴、泥巴等,都有依附性、粘贴性。身上被虫子巴了一下,也是“黏着”的意思。
结,动词。系、绾、束的意思,用作名词时,指打成的疙瘩,如绳结。引申为问题的症结和关键所在。“巴”和“结”合起来意即:巴住一个结。所表达的含义是:盯住一个关键点不放松、不放弃,努力攻克。这个意思在《红楼梦》第64回中有句子:“若说一二百,奴才还可巴结,这五六百,奴才一时哪里办得来?”这里的“巴结”就是很勉强的意思。一二百钱的数字与自己的能力差距小点,勉强能凑上,五六百是前面的几倍,这个数目过大,就是努力都难以达到了,也就只好放弃了。这个“巴结”后面实际上是省略了表示行为的动词了。有研究者称,《红楼梦》说的是曹府的事,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南京金陵。对此真伪,不敢妄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红楼梦》的语言很多用了北京土语。由此可见,这个“巴结”也是在京城一带通用的方言了。再看孔厥、袁静创作的《新儿女英雄传》,描写的是保定安新一带抗日战争时期的事。第一回里出现了“巴结”一词:“老爹说:‘你也入了邪!快安分守己,巴结着好好干,赶明儿娶了媳妇……’ ”牛大水的老爹(注:老爹在白洋淀地区是对亲叔叔的称呼)劝大水把心思用在过小日子上,努力改变贫穷面貌,娶妻生子。这里的“巴结”同样是竭尽全力争取的意思。
有时候为了强调勉强与艰难的程度,还会用叠词“巴巴结结”。鉴湖女侠秋瑾在她的《敬告姊妹们》一文中写到:“泪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秋女侠确是文风犀利,短短几句写尽了民国动荡年代民族历尽沧桑,国土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的乱象。“巴巴结结”更是强调了人们艰难度日,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的惨景。“巴巴结结”还有表示“凑合”的意思,从程度上比“勉强”要轻一些。比如“老张只念到小学二年级,不识几个字,能巴巴结结地看懂报纸。”前一种“巴巴结结”是尽管很努力很勤奋,依然很艰难,没有出头之日。而后一种有“还算过得去”的意思。
由“奉承、讨好”到“勉强、竭力实现”,“巴结”从普通话到方言,从词义到词性有一个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有的方向一致,殊途同归。当然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可以看出,汉语的丰富性和演变的复杂性。
来源:保定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