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一个听起来柔美而温情的名字。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喀秋莎“却成为了德军的噩梦。幸存下来的德军,曾对其做出过这样的描述:
“让国人在前线使用了一种新式火炮!所到之处,大地在颤抖,钢铁在燃烧……我们的部队伤亡惨重!”
这种德军口中的“新式火炮”,就是被誉为苏联战争女神的火箭炮——“喀秋莎”。与传统火炮相比,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炸药倾泻在敌方阵地上,从而用猛烈的火力压制对方。
喀秋莎发射
“战争女神”的孕育——喀秋莎火箭炮的研发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诸如坦克这样的重型武器已经开始投入战场,给传统步兵造成了很大伤亡。此后,欧洲各国竞相研制,从而掀起了一起武器的革命。与此同时,反坦克武器也日益受到重视。苏联的火箭炮,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研制的。
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早在沙俄时代,俄国人为了增加战机的攻击能力,曾尝试在飞机上安装威力更大的航空武器——火箭。这一设想和尝试,为火箭炮的发明和使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军事迷可能会清楚,后来苏联I-16战斗机所携带的RS-82火箭弹,与地面发射的BM-8火箭炮所使用弹药一致,口径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苏军地面部队的火箭炮,在很大程度上与空军装备是相通的。
苏I16系列战斗机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虽然退出了一战,却并未放弃在航天火箭领域的研究。尽管当时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可他们在新式武器的研发上,还是未敢懈怠。1921年,专门研制火箭的第2中央特别设计局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程。
苏联成立初,已经研制出可以稳定飞行400米的固体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弹以及PC-82毫米和PC-132毫米航空火箭弹。到1938年10月,苏联又秘密进行了火箭炮车载实验的研究。这样一来,离着喀秋莎这位战争女神的诞生,仅一步之遥了。
经过近半年的反复尝试,BM-13-16终于在“共产国际”工厂试制成功。这是最早的“喀秋莎”火箭炮。试制成功后,苏军高层观看了火箭炮的发射表演。据说,在这次试射中,久经沙场的元帅和将军们,竟被火箭炮齐射展现出来的威力所惊愕。可惜的是,由于当时苏联高层对这种新型火箭炮的使用存在分歧,未能当即决定投入量产。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决定全力生产BM-13火箭炮及M-13火箭弹。要知道,此时这种武器尚未完成定性测试。不过,鉴于火箭炮巨大的威力,苏军还是迫不及待将其投入量产。1941年6月30日,共产国际工厂正式批量生产,喀秋莎迅速装备苏军。
苏德战场上的晴天霹雳——喀秋莎火箭炮的惊艳亮相得到高层指示后,沃罗涅提的“共产国际”工厂,开始大批量地生产BM-13火箭炮。自此,火箭炮开始逐渐装备部队。由于这种新式武器属于高度机密,苏军甚至不想让德国人知道它的名字,所以仅在炮架上标注有“K”字母。
苏军步兵在实战中见识到了火箭炮的巨大威力,因而对其十分热衷。据说,苏联曾有一位名为喀秋莎的女子死在战场上,为了纪念这位英勇而美丽的姑娘,战士们便将火箭炮称为“喀秋莎”( Катюша)。但事实上,火箭炮炮架上的字母“K”,本为研制兵工厂俄语的首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