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节,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变得异常漫长。
从2月10日开始,全国多数地方陆续开启复工潮,返城务工人员数量大幅增长,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地铁、客运等交通枢纽首当其冲。据媒体此前报道,2月7日,上海虹桥枢纽站就发现体温异常者101人。
在各大交通枢纽站,很多都是工作人员手持测温枪对进站乘客一一测温,然后乘客再过安检,而传统的安检设备需要手动执行,一般要求一台安检仪配备6名安检人员,方能做到秩序井然,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近身接触、人员密度大、程序繁琐带来通行效率低下,都大大增加了病毒感染的几率。1月28日,合肥市确诊的一名患者,便曾于1月22日下午全程佩戴口罩乘坐地铁,这也直接导致6名安检人员被安排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然而,有的交通枢纽站却引入了“黑科技”设备,乘客仅需几秒,几乎“一闪而过”就同时完成了体温监测和安检,没有排队和较长时间的停留。
比如在上海地铁2号线,刚刚投入使用的一台太赫兹安检仪就让人眼前一亮。乘客接受安检时,无需与任何人产生接触,只需正常步行通过一个安检通道,还可以同时完成“测温”工作。乘客是否携带违禁品、是否发烧等都一一显示屏幕上。
图为乘客有序经过太赫兹无接触测温安检安防一体机
这不仅真正实现了“全过程无接触”的安检安防模式,大大降低了病毒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还将通行效率从300人/小时提升至1500人/小时,效率提升近5倍!
除上海地铁外,合肥地铁、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等也相继启用了“全过程无接触”测温安检安防一体机。
太赫兹是什么?它是怎么做到无接触测温和安检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1
安检界的“天选之子”
太赫兹,是电磁波家族中最神秘的成员。
现代社会中,电磁波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就像空气一样,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并且已经被广泛地开发利用,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通信,依靠的是无线电;而微波炉加热食物用到的是微波;去医院做胸透成像检查时,常常用到X光。
而太赫兹是指电磁频率上0.1-10THz的电磁波,介于微波和红外线之间,波长范围为0.03-3mm,直到19世纪末才被命名,是人类迄今为止了解较少、开发较少的一个电磁波段。
这么晚才被命名和开发,不是因为太赫兹不优秀,不配拥有姓名。而是因为它太特别了——夹在微波和红外线两大电磁波之间,既不完全适合用光学理论来处理,也不完全适合微波的理论来研究。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微加工、纳米技术的发展,近20年来,制约太赫兹技术发展的瓶颈相继被突破。
于是,太赫兹技术得以横空出世。一上来就让人对其性能惊叹不已。
从空间分辨率的角度来看,太赫兹比传统的微波、毫米波的波长要短,所以用太赫兹进行成像空间分辨率高;从穿透能力来看,它比红外和可见光的波长要长,所以穿透能力强;在安全性方面也好于X射线。显然,太赫兹是蕴含众多独特优点的电磁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