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俗话说,“智者乐水”,一个清洌可鉴的水面,是人们的最爱。而水中的倒影也被无数人们所着迷,“镜中花,水中月”,代表的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仙境。当我们在休闲旅行中,看到了水中的倒影,往往会说,水平如镜,真是太美了。但诗人不会这么说,我们是看梦境的,诗人们是造梦的。他们往往会把我们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感觉,用梦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当我们看到以后,有时候会会心一笑,说到我心坎上了,有时候会拍案惊奇,有这么好吗?
1.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翁卷南宋诗人翁卷,诗以白描居多,简约中有一份清淡的韵味。虽然是白描,但充满了韵味,就像日常的粗茶淡饭,细品细嚼之下,回味无穷。就像这首《野望》,初读起来,平淡无奇,但稍微一想,就为这风景而倾倒: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虽然是晴湾,但已是秋天,一天下来,冷气逼人;放眼望去,无数层峰山岚,远远近近,无边无际。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我闲着无事,索性到山上来看看野外的河水,却忽然间,在水底看到了青山,也是一眼看不到边。
初看这句,“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就觉得诗人很有意思,本来想看水,却还是看到了山。因为诗人远眺峰峦已经够了,就想去看水,没想到看水最后还是看山,这不是很遗憾嘛。再掩上一想,坏了,中了诗人的圈套,这诗人还是在说水啊,只有水清如镜的时候,才能在水底看到青山啊!这是诗人在变相的夸耀野水之清啊!
大家看,一句,“忽于水底见青山”,是不是比直接说,野水水平如镜,高明了太多太多。
2.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苏轼不得不说,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中国历史上和诗仙李白并列的最厉害的造梦师。他能把我们看得到的场景造出梦来,比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能把我们看不到的场景造梦出来,比如这首《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这场梦境,一定是需要一叶扁舟,荡舟富春江,才能看到。但我们现代人,由于技术的发展,由于安全上的原因,很少坐扁舟游富春江了。所以,我们一般人看不到这个场景了。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其实,这种场景,就算我们普通人看到了,也很难造得出这种梦境来,这要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才行,苏东坡的想象力,只有诗仙李白才能与之媲美。
要造出这种梦境,一定是在富春江那种险、清的河流环境。所谓“险”,就是河流有落差,这时候,划动扁舟,就有一种飞翔的感觉;其次要“清”,水清,则把蓝天白云都倒影在水中,这时候,人就感觉扁舟像是在空中飞翔一样。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充满了天空倒影的水面。
一句,“一叶舟轻,双桨鸿惊”,充满了想象力,其实赞扬的是富春江的“险”和“清”,不愧是苏东坡,我们佩服得无话可说!
3. 湖光清似镜,俯仰两青天,白玉蟾对于宋代道教南宗师祖白玉蟾来说,侧面烘托是他轻车熟路的手法,比如,他描写春天的美,喜欢这样说,“不知终日醉,何以谢春风”。这首《南湖·已拾诗盈箧》,他也是极尽侧面烘托之能:
已拾诗盈箧,犹如酒满船。
湖光清似镜,俯仰两青天。
湖光清似镜,俯仰两青天
“已拾诗盈箧,犹如酒满船”,这句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个侧面烘托,我已经拾诗满了一箱子了,就像载了一满船的美酒。这就是侧面烘托,只有犹如仙境的美景,才能让诗人诗如泉涌,拾诗满一箱,就像一满船的美酒。这得要多么美的风景,才能让诗人诗如泉涌,更让诗人如饮一船美酒。
但“湖光清似镜,俯仰两青天”,其实只有“湖光清似镜”是正面描写。“俯仰两青天”这句,看似是在正面描写青天,实际上也是一种侧面烘托。我仰头看到的是一个青天在上,我低头,又看到一个青天在湖水中,如在梦幻中。
一句“俯仰两青天”,其实是在侧面烘托湖水如镜,才能让人俯仰之间,看到两个青天,犹如梦境一般。
4.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诗仙李白和大文豪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想象力最丰富的两个人,如果说,东坡的想象力是“奇美”,那么太白的想象力就是“奇伟”。讲真,李白的想象力是既奇特,又壮观,比如,他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这样的,这首《渡荆门送别》也是这样的: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