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就显示了李白那气势磅礴的想象力。月就像“天镜”一样,充分说明了月亮之清,之明。这句诗的意思是,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天镜”,既说明了月之明,也暗示了水面如镜。“月下飞天镜”,水中的月影,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既说明了水之清,江水如镜,又给了月影一定的动感,营造了一个奇幻的场景。这还不算,在它的四周,是一个由彩云凝结成的绮丽的海市蜃楼,更增加了这个场景的奇幻。
一般人写水下倒影,一般是静景,但诗仙的倒影却是动景,是月亮飞下来,形成了水中的明镜,绮丽的海市蜃楼,也是云彩不断变幻形成的,这更增加了江景的奇幻色彩,也让月的水下倒影,增添了活泼的元素。
5.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吴融富春江的水清,不是那一段,而是贯穿整个富春江,只有这样,才会有唐代诗人吴融的这首《富春·天下有水亦有山》:
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
这首诗的好,在于它的气势。第一句诗是先下结论,也是相当有气势。“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天下有山有水的地方多得去了,但是富春江的山水,那绝对不是人间所拥有的,那一定是仙境。
“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富春江不是只有春天才是绿水,而是一年四季都是绿水;富春江水下的倒影也不是只有一个山峰的倒影,而是千峰万壑都倒影其中。先说这气势,就是大气磅礴。
一句,“千峰倒影落其间”,当然是说江水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连绵不绝的镜子。我们看到水下的群山万壑,随着船的移动,就像看一场大电影一样,让人窒息,而不敢眨眼。
6.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珙“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人很多时候从梦中醒来,就会有那么一下子,不知道自己是醒了,还是在梦中。明代诗人唐珙在《过洞庭·西风吹老洞庭波》中,借助湖水如镜,为我们造了一个奇幻的梦境: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自己喝醉了,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也不知道洞庭湖水是如此清澈,以至整个银河,都倒影在其中。就以为自己是在做梦,梦见自己躺在船上,小船在布满了日月星辰的银河里飘荡,似乎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星辰一样。
一句,“满船清梦压星河”,中国文学史上,再也没有比这更美、更奇幻的水中倒影了。什么“水中花”,什么“镜中月”,那都算得了什么,小儿科而已。诗仙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壮观则壮观了,但没有这句奇幻。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美的童话,只有孩子们,才会有梦想在银河里划船。
深入一分析,诗人应该是刚从睡梦中醒来,看到水下这奇幻的景色,任是任何人,都会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就像庄子以为是蝴蝶在梦庄子一样。
7.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清代诗人袁枚在《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就为我们“虚实结合”了一把,展现了漓江江水清澈的魔力: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漓江到了兴安的那一段,江水是最清澈的;清澈到看到水中生成了一簇一簇的青山。
水中生成的青山,当然是两岸青山在水中的倒影,已经阐述了漓江江水的水清如镜了,但诗人还不满足,还要将水清如镜推向高潮。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倒影太清晰了,我很分明的看到了倒影中青山的山顶,而且我们的船,久在青山顶上航行。
一句“船在青山顶上行”,“船行”是实,“青山顶上”是虚,通过“虚实结合”,让人不觉得“青山顶上”是虚的,就像一个实际存在的一样,进一步渲染了漓江江水的清澈如镜。
8.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元好问就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迷恋江南、迷恋杭州,甚至是迷恋西湖一样,金代文豪元好问则迷恋济南,迷恋大明湖。他有不少描写大明湖的诗词,这首《泛舟大明湖》是其中的代表作,把湖水之清澈,写得像幻境一般:
长白山前绣江水,展放荷花三十里。
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
山从阳丘西来青一弯,
天公掷下半玉环。
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
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
江妃不惜水芝香,狼籍秋风与秋露。
兰襟郁郁散芳泽,罗袜盈盈见微步。
晚晴一赋画不成,枉著风标夸白鹭。
我时骖鸾追散仙,
但见金支翠蕤相后先。
眼花耳热不称意,高唱吴歌叩两舷。
唤取樊川摇醉笔,风流聊与付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