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蓝天白云的古诗,赞美蓝天白云的古诗150句

首页 > 国学 > 作者:YD1662023-04-20 07:24:57

一树梨花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家乡的山川依旧在,只是自己身在长安,已经跟自己无关了,我只能姑且在长安熬过这落花时节的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算算这个时候,在家乡,在门前,应该是有一树梨花如雪,有一溪清水潺潺,月亮倒影在溪流上,像是有一溪明月;只是不知道,在今夜,我不在家,又有谁在欣赏那“一树梨花一溪月”?

由于溪水的清澈,溪水的流动,导致了一溪都是明月的倒影,银闪闪、亮晶晶,再加上溪边一树的雪白梨花,任是谁,都会陶醉在这银白的童话世界里。

只是诗人在长安收到的是落第的消息,纵使故乡如同仙境,自己也羞愧难当,再也没有心情享受这家乡的美好,这梨花的美好,这溪水月影的好美。

13. 风恬湖似镜。冷浸楼台影,止禅师

冬天的西湖依然是“湖似镜”,但跟其他季节的“湖似镜”差别比较大。这是宋代诗僧止禅师的《菩萨蛮·晓行西湖边》写道:

霜花铺岸浓如雪。田间水浅冰初结。

林密乱鸦啼。山深雁过稀。

风恬湖似镜。冷浸楼台影。

梅不怕隆寒,疏葩正耐看。

赞美蓝天白云的古诗,赞美蓝天白云的古诗150句(13)

风恬湖似镜。冷浸楼台影

“霜花铺岸浓如雪。田间水浅冰初结”,天气不是一般的冷,而是西湖岸上的霜花厚厚的一层,就像下了一场雪一样。而冬天田间的水浅,已经结冰了。

“风恬湖似镜。冷浸楼台影”,虽然湖面没有风,比较恬静,而且湖面也是水平如镜,但给人的感觉是冰冷,寒冷彻骨,连四周楼台的倒影,都被湖水冷浸。

“梅不怕隆寒,疏葩正耐看”,但就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只有梅不怕隆寒,虽然稀疏的开了几朵奇葩,但更加耐看,更加让人敬仰。

一句,“冷浸楼台影”,刻画出了冬天的水清如镜,冬天的水中楼台,像一个遥远的梦幻,更加阴冷不可及。

14.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于良史

如果要评选出史上最为神秘、最为空灵的一句诗,那么,唐代诗人于良史的这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定会拔得头筹。他在《春山夜月》中写道: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赞美蓝天白云的古诗,赞美蓝天白云的古诗150句(14)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胜事”,是指美好的事情。这句让我们想起大诗人王维的那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王维说,“胜事空自知”,多少带有一些遗憾之意。而于良史的“赏玩夜忘归”,则完全沉醉在“春山胜事”中。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人从小溪里掬起一捧水,让人惊奇的是,明月居然在手中矣;诗人又折了几支鲜花,那花香顿时盈满了整个的衣衫,经久不消散。

一句,“掬水月在手”,让我们感受到了水中倒影的美丽世界:明月,那是“高处不胜寒”,可望不可及;但一捧清澈泉水,一个美丽的倒影,就让高高在上的明月,来到了我们的手中,大自然就是这么美妙!

庄子说,“天人合一”,什么是“天人合一”,“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就是。“掬水”就是人类亲近自然,而“月在手”,则是自然亲近人类;“弄花”,也是人类亲近大自然,“香满衣”更是大自然亲近人类的典范。在一“掬”、一“弄”之间,做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

15.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冬天的倒影,不止是“冷浸楼台影”那么的冰冷,也有冬天的活泼。这些年来,“增强现实”一直是一个技术热点,“增强现实”就是把虚实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一个真实世界所没有的感觉。清代诗僧敬安在《题寒江钓雪图》一诗中,就有了“增强现实”的妙用: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赞美蓝天白云的古诗,赞美蓝天白云的古诗150句(15)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渔翁在板桥东垂钓,大雪飘飘扬扬,纷纷落下,已经很久了,厚厚一层落雪,压在蓑衣上,而蓑衣却更加寒冷了。

“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天气太寒冷了,江水也不流动,江水清澈透明,可以清楚的看到水中的鱼儿,江边的梅花开了,倒影在水中,鱼儿正在叽嚼着梅花影呢!

由于江水清澈透明,渔翁看到了水中的鱼儿很正常;由于水清如镜,渔翁也能看到梅花的倒影,这也很正常。而“鱼嚼梅花影”,却是“虚实结合”的典范:鱼儿是实,梅花是虚,而“鱼嚼梅花”,则是“虚实结合”,特别有意思。

佛曰,“虚就是实,实皆是虚”,虚虚实实,谁又分得清。“鱼嚼梅花影”,到底是鱼影嚼梅花,还是鱼嚼梅花影,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幻象,是江面如镜的幻象。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