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头插头的三根线怎么接,三根插头线怎么接二根

首页 > 家居 > 作者:YD1662022-11-26 13:01:24

莫高窟第 285 窟西壁正龛两侧诸天壁画(西魏)

日天:画在西壁南上角。菩萨装,乘四马驭车,马头分两左两右。下面又画三凤驭车载日天,以表示日天当空运行,光明普照生民大地。日天北侧画六身坐姿的菩萨式人物。

月天:画在西壁北上角,已经漫漶不清。下部画三狮驭车载月天,形状、用意与日天下部之三凤车相同。月天南侧画婆罗门、外道、天女式人物八身。

摩醯首罗天:画在中央大龛北侧。三头、六臂,手托日月,持铃、捉矢、握弓。发际中画伎艺天女,乘牛。佛教密教认为,供养此天,可以得到无所不能、无所不有的“如意宝珠”。

毗那夜迦天:画在摩醯首罗天北下侧。相传他是摩醯首罗天与雪山女神婚后所生,象头人身。密教说他“行诸恶事”,但是只要把他供养好,就可以“作法无碍,皆得成就”。

鸠摩罗天:画在摩醯首罗天南下侧。传说他也是摩醯首罗天的儿子,又说他是大梵天的化身。他呈现童子相,蠡髻无冠,四臂,手持戟,拿莲蕾,捉鸡,乘坐孔雀。密教说供养此天者,可“消灾灭难,国泰民安”。

那罗延天:画在中央大龛南侧。三头,八臂,手托日月,持法轮,握法螺贝,坐在地上。密教说供养此天,可以“消诸奸恶,摧灭邪见”,“所求皆得如愿”。

帝释天:画在那罗延天南下侧。三只眼睛,戴宝冠,交脚坐姿。密教说供养此天者,可以得到诸天的卫护,一切欢喜。四天王:画在中央大龛外南北两侧下部。北侧一身右手托塔,左手持戟,应是毗沙门天王。密教典籍记载,僧尼修行的时候,如果遇到鬼神捣乱,四天王就派遣使者,手拿金刚杵,去砸烂鬼神的头颅。其中的北方毗沙门天王又是一个无所不为的万能之神。

婆薮仙:又叫婆薮天,画在南小龛外南下角。为一白发老翁的形象,身躯枯瘦,右手握一小鸟,他因为反对*生,被密教尊为“善神”。又传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此神也可能是尼乾子,就是耆那教教徒。他曾用鸟问佛生死,佛不答。因为佛明白,如果答生,他将*死鸟;如果答死,他将放生鸟。尼乾子的存在,体现着佛的智慧。

可以看出,这是一组与佛教密教有关的图像,它们在总体布局上可成为一幅比较严谨的大画,包含着一定的宗教思想。佛教可以分为显教与密教两种。显教是释迦牟尼(应身佛)所说的种种经典;密教是毗卢遮那(法身佛,又名大日如来)所直接传授的深奥大法。显教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教人修身近佛;密教则重在秘密传法,承传真言(密语)、密咒,以求得即身成佛。密教又有杂密和纯密之分。唐代开元(713 ~ 741 年)以前的密教可称为杂密,开元以后的称为纯密。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许多杂密的经典传译到了中国。杂密典籍一般缺乏深刻周密的哲学思想体系,它的传教主要靠念诵各种陀罗尼咒语。据说这些咒语颇为灵验,可以退敌降妖,消灾免难,祈求子女,增福益寿,甚至夫妻感情不和,咒语也可以使他们破镜重圆。在敦煌藏经洞的文书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西魏以前的杂密写经,这就足以证明在西魏以前敦煌地区已有杂密信仰流行。

西晋永嘉年间(307 ~ 313 年),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僧人帛尸梨蜜多罗翻译的《佛说灌顶经》中曾一再讲到僧尼们在深山坐禅修行,遭到了妖魔鬼怪的破坏。于是僧尼们求救于释迦牟尼,释迦就念诵咒语调遣诸天神王前来降伏妖魔,保护僧尼们静心禅观。北凉僧人法众翻译的《大方等陀罗尼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敦煌研究院的贺世哲先生(1930 ~ 2011 年)依照这些经文,认为 285 窟中央大龛内的主尊像应当是释迦牟尼佛正在宣讲杂密经典,南北二小龛内的禅僧像是表现禅僧们正在静心修禅,龛外壁画中的主要图像表现的是释迦调遣来的诸护法神王。那么,整个 285 窟西壁就是一幅规模颇大的说法图了。另外,它也是敦煌艺术中最早的一组密教图像。

2. 千佛图

这是禅观的重要题材之一,几乎占据了北朝每个洞窟的大部分壁面。在纵横成行的一朵朵莲花上画一尊尊坐佛,造型大小都一样,姿态也相同,每行八个一组,或四个一组,横向组成连续图案的形式。在土红底色上各以青、绿、朱、白、黑和其他混合色相间,分别涂染千佛的袈裟、头光和背光,背光的外轮廓上加勾白线,上下各行以一色相错,横看四、八个一组,斜看同色相连,这样就组合成霞光万道的效果。这些本来显得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千佛,一经画师们的妙手进行均衡构图和有规律、有变化的色彩排列,不但使佛经上所要求的“见有千枝莲华……金色金光大明普照”的内容得以表达,而且也给整个洞窟笼罩上一层宗教的神秘感。

三头插头的三根线怎么接,三根插头线怎么接二根(5)

莫高窟第 263 窟北壁东侧千佛局部(北魏,6 世纪初)

3. 故事画

是向信徒们灌输佛教思想的壁画,在内容上比佛像画更有吸引力。北朝石窟的故事画现存约二十种,近三十幅,大体可分为三类:宣扬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宣扬释迦牟尼降生以前各个世代教化众生、普行善事的本生故事;宣扬与佛有关的度化众生皈依佛教的因缘故事。故事画的思想多与禅修有关,但不同时代的故事画又各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故事画最早的构图形式,是通过表现故事中的一个情节来反映故事的全貌,称作单幅单情节画。如 275 窟的“快目王施眼”“月光王施头”“尸毗王割肉贸鸽”“虔阇尼婆梨王剜肉燃千灯”“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等本生故事。由于只有一个画面,画家必须选择一个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情节来表示,使人一望就明白故事的前前后后。这样就需要把次要情节省去,同时也省去很多次要人物,从而使主题更加突出。如“月光王施头”仅画了两个人物,月光王坐在凳子上,一人跪在月光王前,手托一盘,内盛三颗七宝头,哀求国王以此代替。画面简单,意义明确。

大概在北魏晚期,随着敦煌故事画题材的发展,产生了在一个画面中来概括同一故事中的几个情节,这些情节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称为单幅多情节画。如 254 窟的“萨埵那舍身饲虎”,在一个画面中描绘了七个情节,但对于各情节的处理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饥饿、凶狠的老虎大口地吞噬着萨埵那,是故事发展的高潮,这一场景占据了中心大部分画面,突出表现了萨埵那舍身求道的崇高精神。再如 254 窟南壁的“降魔变”,是描写悉达多太子(释迦)出家六年苦行,魔王波旬率领魔军、魔女进行捣乱和破坏的场面。这幅画采用主体人物为中心的对称构图形式。穿朱色袈裟的释迦镇静地坐在中央,形体高大,两侧是一片*乱的青、绿色裸体的魔军,形体较小,他们向佛进攻的箭矛都被折断,紧张惊恐;下部一边是魔女们献媚的娇姿,一边是魔女们被佛变成发白面皱的老妪。这幅画通过人物造型大小对比,静与动、美与丑的对比,色彩上冷与暖的对比,揭示了善与恶的主题,具有使人们同享胜利喜悦的感染力。

三头插头的三根线怎么接,三根插头线怎么接二根(6)

莫高窟第 254 窟南壁降魔变壁画(北魏,6 世纪初)

北魏末年至西魏时期,敦煌的故事画开始由单幅画向长卷式连环画过渡。257窟的《九色鹿本生》采用的是长卷式构图,使多个情节并列,但又互相衔接,从而反映出全部故事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采用两头向中间发展的顺序,最后的情节交汇于画面中部(图79)。同窟南壁的《沙弥守戒自*缘品》、西壁至北壁的《须摩提女因缘》都是长卷式构图,每一个场面都有明确的意义,情节发展顺序明了,场景之间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莫高窟第 257 窟西壁《九色鹿本生》壁画(北魏,6 世纪初)

敦煌北周时期的故事画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阶段,现存北周洞窟中有9个窟绘有故事画19幅,大多采用长卷式连环画形式,所占幅面之大、表现情节之多则远远超过了以前几个时期。除了描绘在洞窟侧壁,还往往画在洞窟顶部的四面披处。一幅故事画的每一个场面只表现一个情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情节相互连贯组成一卷完整的画面。有的故事用一条长卷不够,还需用两段或三段横卷相连,最长的可达六条横卷相接,规模颇为壮观。如 428窟东壁的《萨埵那太子本生》共画了14个场面,把单幅画所省略的情节都一一补充出来。290窟的佛传故事,是北周连环故事画的代表作,绘制在人字披顶东西两披的长达六段的画卷中,共描绘了 87个情节,详细地表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至成佛的全过程,内容丰富,情节复杂,刻划精细。这组连环画的情节之间都有一定的分界线,或以房屋、树木的直线分开,或直接以横隔画卷的榜题分开,造成每一场景的相对独立性。

三头插头的三根线怎么接,三根插头线怎么接二根(7)

莫高窟第 290 窟人字披顶东的佛传壁画(北周)

三头插头的三根线怎么接,三根插头线怎么接二根(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