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文明丛书”《大漠明珠——敦煌莫高窟》书影
遗憾的是,因为颜色中含有铅粉,当时人物面部与肢体上晕染的肉红色,经过千百年的风日侵蚀,大部分变成了灰黑色,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人物脸上与肌肤表面都有一些奇怪的黑圈。但在另一方面,这些变化了的灰暗色调,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古雅的情趣。大约从北魏晚期开始,莫高窟内就出现了主要以线描手法来表现的人物形象,它们一般都用粗壮有力的土红线勾出头部和肢体轮廓,然后再上色,最后描墨线完成。249窟顶部的野牛和猪群都是没有上色的土红色线描画稿,更具有一种生动自然之趣。这种线描法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绘画技法,在人物的面部只染两团红色,以表示红润的脸蛋,是与北魏晚期中原地区的一些传统绘画题材一同来到敦煌的。在莫高窟,西方的宗教思想与东方的伦理道德,佛教世界的圣人与汉族人传统的神灵,就这样巧妙地以壁画的手法结合在一起,组成了新的教化模式。就连东西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技法也能长期同存,直到隋朝统一了大江南北以后,才逐渐融合成了一种新的画法。莫高窟的北朝壁画,正形象地体现出了生活在敦煌的古代各族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扬弃,再吸收、转化为自身机体的营养。也正是这条汇集了若干外来支流的艺术长河,才滋润培育出了这朵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
(本文原标题为《从西方走来的圣像尊容——北朝壁画艺术》,全文原载于文物出版社出版“考古与文明丛书”《大漠明珠——敦煌莫高窟》,澎湃新闻刊发时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