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母亲在过年前给孩子穿新衣的情景,孩子喜悦的心情在那灿烂的笑容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她的喜悦,感染了母亲,母亲一样笑的灿烂。
过年穿新衣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一个人一年只供应几尺布,冬天做一套棉衣,有里有面,少说也得需要十几尺,更别说被褥、床单、门帘等用布了,所以,那个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织粗布,来补充布料的不足。
六十年代农村儿童
那个年代,每到秋后,在胡同中都会听到农家中传出的织布声音,这种声音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只见过《木兰辞》中有过描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老妈妈在织布
织布当然辛苦,然而,从棉花到上织布机则有一个漫长的流程,这个流程包括:搓棉花、纺线、拐线、染线、浆线、络线、牵线、掏缯、相线,然后才能上机织布。
搓棉花是第一道工序,就是把弹好的棉花搓成条状,在华北地区,人们管它叫“Bu Ji”,可能是“补剂”这两个字,暨纺完一根再补一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