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内一二层空间 ©土上建筑工作室
就像日本摄影师滨谷浩记录的雪地里的儿童一样,我们希望建构出物与人、与空间、与自然之间最亲密、最有趣、最精彩的印证:因周遭气候的改变,佩戴一个随身的构筑物,在其提供的私密空间里与边界耳鬓厮磨,碰触过程的沙沙作响能进一步强化身体与外界的关系。与此同时,透过空间一个恰当的、专属的窗口窥探外部世界。
△ ©滨谷浩
公益书屋到目前都运营得不错,听说万涧村里面有大约50个留守儿童,据驻村的规划师刘琳说,周边3个村至少200个小孩子都会来这里玩耍、看书、写作业,有的甚至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后来其它村民、妇女也喜欢来,大家在这里办了许多活动,比如陪读计划、端午节的灯会等等。
△ 万涧书屋活动 花灯展
令我们意外又感动的是,万涧村一个明清时期建成的皖西大屋,年久失修急需维护,规划团队为了它没少操心费力。但因为住了100多口人,产权极其复杂,总有人家不同意流转给合作社统一修缮,里里外外吵得一塌糊涂。去年却忽然同意把房子交给了合作社,赶在今年暴雨期之前,启动了老屋的修缮。如果不是书屋改造让村民对规划团队建立起信任,这个百年老房子恐怕就消失在雨水中了。
△ 皖西大屋鸟瞰,安徽潜山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回头去看,生土的价值当然不只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如何发挥传统建造的综合效益,这些改造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晰了。乡村对于城市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城市应该去帮扶乡村这么简单。乡村从我们的历史中延续下来的的多元性,适应当地人文气候成长出来的丰富性,一定是将来城市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图片没有明确标注来源的,均由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