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四马谁的实力最强,西北四马马鸿宾之子马靖

首页 > 家居 > 作者:YD1662023-04-21 17:30:48

民国时期的西北大地上,曾经盘踞着一股强大的势力,无论中原华北的政府怎么样风云变幻,在西北这一亩三分地上始终是马家军的天下,老蒋的手也始终不敢伸向这里,当年红军西征的时候,遇上了“西北三马”可以说吃了大亏。

西北四马谁的实力最强,西北四马马鸿宾之子马靖(1)

当然,“西北三马”对外都号称是马家军,可是他们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派系的,虽然他们都姓马,且同出自河州,可是西北三马内部也是有一条鄙视链的,这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就能够看出。

当时西北三马如果真的能够一条心的话,那么我军解放大西北确实还需要费些功夫,可惜的是西北三马就如同当时国府之中大部分的军阀一样,内部派系林立。

青海的马步芳以及宁夏的马鸿逵对希望对方被解放军歼灭,然后自己坐收渔利趁机独自西北。

那么“西北三马”之间究竟有着什么矛盾呢?为何还存在着这样一条鄙视链呢?

马家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左宗棠收复新疆那个时候,当时由于列强的欺压和繁重的赋税导致百姓怨声载道,终于在咸丰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不巧的是,“屋逢偏漏连夜雨”,在清朝全力镇压起义军的时候,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叛乱,捻军、小刀会等等。

西北四马谁的实力最强,西北四马马鸿宾之子马靖(2)

而此时的西北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但是这里的叛乱和中原等地有些不同,因为西北宗教势力相较中原等地有点强大,如果强行镇压的话无疑就是自讨苦吃。

而左宗棠则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分化瓦解,以穆治穆”,虽然同属叛军势力,可是叛军内部并不是每个人信仰宗教的,有些人完全就是头脑发热,而这就是左宗棠可以利用的地方。

当时出身河州的马占鳌对于宗教的信仰不怎么强烈,可是此人的军事才华非常卓越,清军几次派兵围剿都被此人击败,而这个人就是左宗棠的突破口。

于是在这之后左宗棠就任命马占鳌为朝廷在西北的代理人,一下子就把马占鳌给拉倒朝廷这边了,于是乎,叛军一下子成为了正规军,而马占鳌则成为了“西北三马”的始祖,马步芳的父亲马麒当年就是马占鳌的心腹爱将。

西北四马谁的实力最强,西北四马马鸿宾之子马靖(3)

而和马步芳的始祖不同的是,马鸿逵的祖先却并非靠着“谋反”出身的,马鸿逵先祖马千龄在这之前是河州当地的富商,当年马家军在西北作乱的时候,马千龄也曾经是马占鳌的谋士。

不过此人非常有远见,知道以马占鳌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割据西北,故而当马家军在西北连战连捷的时候,唯有马千龄立主让马占鳌投降左宗棠。

由于西北土地贫瘠,因此这里民风彪悍,这对于朝廷来说治理是非常难的,而且这里宗教势力又极其强大,因此如何治理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而左宗棠一方面采取以穆治穆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在西北实行劝学兴教的方式想要遏制宗教势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科举制度,为了尽快肃清西北当地的叛乱,左宗棠为甘肃争取了额外的名额。

而我们之前也说了,马千龄在这之前本身就是地主和富商出身,从唐朝开始,科举入仕一直是一条正道,所以马千龄和马占鳌所不同的是,他在西北稳定之后就千方百计让自己两个儿子由科举进入仕途。

西北四马谁的实力最强,西北四马马鸿宾之子马靖(4)

而次子马福禄以及私自马福祥均是武举出身,光绪二十一年的时候,西北再一次发生了叛乱,而这次叛乱对于宁马家族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机遇,武举出身的马福禄跟随官军迅速平定了叛乱,而马福禄则因此得到了一个总兵的头衔,他的部队从此之后也被编为了“安宁军”,所以宁马家族正式成为了“正规军”。

不过宁马家族的崛起让马占鳌感觉到了威胁,马占鳌死后,他的儿子马安良继承了他的位置,在他的经营下西北俨然就是马安良的天下。

可是问题在于,马福禄兄弟根本不是他父亲马占鳌的麾下,因此对于马福禄、马福祥兄弟他非常猜忌,在这之后为了遏制马福禄兄弟的势力。

在马安良的操作下,本该出任西宁总兵的马福祥被马步芳之父马麒代替,这也成为了两家交恶的源头,而马福祥之后不得不就任宁夏总部,这就是青海马家军和宁夏马家军的前身。

在子孙三代的经营之下,青海马家军和宁夏马家军逐渐成为了当地一霸,至抗战胜利时候也已经成为了国府内部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三大战役之后,老蒋精锐尽失,余部退守宝岛,唯一能够依靠的唯有马家军和西北的胡宗南。

西北四马谁的实力最强,西北四马马鸿宾之子马靖(5)

然而,由于上一代的恩怨两马根本不在同一条战线上,甚至想要看对方出丑。

而且马鸿逵的先祖是科举出身的,可谓是“根正苗红”,而马步芳的祖先则是“谋反”在被“招安”的,用古代话来说就是乱臣贼子,这也就是为何马鸿逵看不起马步芳的原因,还一直自称是忠良之后。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