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龙泉青瓷在不同的时代出现的烧造工艺、胎釉变化、造型特征,反映了龙泉青瓷从北宋的发展期,到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期,以及明清的衰落期三个明显的历史发展轨迹。本文主要说说宋代龙泉青瓷如何鉴定与辨伪,给大家参考参考。
北·宋
北宋龙泉瓷的特征及鉴定
北宋以前的龙泉窑产品,无论烧造工艺、器型、釉色都是越窑瓷的翻版,因此,只能归类到越窑范畴,是龙泉生产的越窑器。而到了北宋的中晚期,尽管生产工艺、胎釉、纹饰等方面仍没有超出越窑的藩篱,但在产品创新方面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成就。当时除了烧造一般的日用器皿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外,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独具特色。
这一时期的器物,胎料采用当地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因此坯体显得较为厚重,给人以沉稳的感觉。
胎色一般呈灰或淡灰色,釉较薄,釉色青中带黄。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是石灰釉,所以高温粘度较低,易流釉,釉面光泽感强。由于当时窑工们对还原气氛的控制技术还掌握不好,使釉面普遍出现泛黄现象。
刻划花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荷花、缠枝牡丹、焦叶纹、莲瓣纹、水波纹、云纹、波涛纹等。在技法上,根据题材的需要有直线、单线、双线、斜线、蓖纹等。
此外,为了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在有的器物上盘筑、粘贴、镂雕等技法,如多管瓶、五叶瓶、盘口壶等都采用上述技法。多管瓶是从越窑多角瓶演变而来,"角"与"谷"在南方语言中谐音,"管"与"谷"又近谐音,因此,"五管"与"五谷"的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五管或多管瓶是盛放粮食的一种冥器,而多叶瓶或盘口瓶则是装酒的,一般在北宋的墓葬中是成对的出现。
鉴定北宋龙泉青瓷,要注意下列特征:
- 早期青瓷施淡青色釉,有泛黄现象,其产地集中在龙泉金村和庆元上垟两县交界处的溪边山坡上。
- 中晚期集中在大窑、金村、大白岸、庆元的上垟,丽水市的石牛等地,约有窑址30余处。
- 北宋中晚期,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施石灰釉,其特点高温粘度比较低,容易流釉,釉层薄,釉面有光泽,由于烧窑技术和还原控制不好,使釉色出现泛黄现象。
- 纹饰特点:以刻画花为主,碗、盘类多饰蓖纹、折扇纹,题材以莲瓣、牡丹、菊花为主,纹饰之间以楞线分隔。楞线分单线、双线。花叶一般用蓖纹作叶脉。
- 多管瓶、盘口壶、多叶瓶为这一时期的新产品。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饰花苞钮、花蒂钮为主。多叶瓶盖顶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为主。
- 在工艺上,北宋时期多用支钉支烧,器物多有支钉痕。到了北宋晚期开始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