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哎,你说加什么东西能让坍落度80mm 的混凝土在1h 里坍损不到10mm?
季:在聚羧酸以及氨基磺酸盐两个高效减水剂系列里,合成工艺产品就能达到。复配技术通过双掺缓凝剂也能达到。你还记得不?过去咱俩的‘对话’里,有一篇‘混凝土吃了豆腐渣’,还有几篇‘先化验后确诊’,都谈了这方面技术。
仝:你的谈话里喜欢用葡萄糖酸钠,可因它有二次塑化作用的特点,等保坍作用够了、混凝土坍落度又早超过80mm 范围了,想控制坍落度不超过,这保坍又达不到。
季:嗯,保坍型羧酸可以达到。
仝:咱换个题目谈。我特喜欢你把复配技术比作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你在‘复配技术有绝窍’的系列谈话中,说了好些‘临门一脚’技术。有没有新近总结出来的思路?今儿个给我说说。
季:算你问着了,我还真有点儿新体会,说实在还不太成熟,换句话说不知道有没有普遍性。
仝:我是‘老虎不嫌黄羊瘦一一沾荤就行’,不管成熟不,有新意就行。在下洗耳恭…
季:甭弓(恭)着听,你就坐下听吧。
仝:你贫不贫哪?快点说吧。
季:有时候我们觉得某物质保坍效果差些,其实可能是没加(减)到足够量,什么量是‘够’?你先试、多试,几次嘛,混凝土是一锅八宝粥,成分的物理性质千差万别,你只能通过试验。当然别忘了留试块,这龄期强度可永远是线。比如焦亚硫酸钠和葡萄糖酸钠、白糖等共用时,焦亚加到40kg 还没明显提高保坍性,别急,接着往下试,60kg 时你再看,效果就来了(当然并非所有水泥都这样)。再比如食用碱碳酸钠,业内人都知道那是速凝剂的主要成分,可你减小用量到1M3混凝土中不过加十几二十克时,它就有保坍作用了。加到了位,自然就会该保的保,该坍的坍。
仝:量变到一定程度就发生质变,真是妙极了。这食用碱作用变化就象坐过山车一样,从一个极端瞬间到另一极端。
季:也没质变,只是换了作用方式。这几年的探索发现,总算是解开困惑了我30 多年的一个疑问。
仝:哦,其中有故事呀,快道来听听。
季:唉,清明时节忆故人呀。想当年中国建材院的挚友,忘了是胡秀春还是吳兆其,告诉我,他们花不少美元从奥地利买来的流动混凝土外加剂配方专利中,有极微量的碱,我还依稀记得其数量是水泥用量的十万分之几。无独有偶,几年后,河南滑县外加剂合成厂的朋友告诉我,他在德国读博的伙伴,偷偷地从生产外加剂的化工公司中揣回来的‘神奇白粉末’,经过破析,不过就是普通的碳酸钠。20 年前我在巴彦淖尔赵厂长试验室中用一点点小苏打粉,解决了她为之苦恼的‘混凝土怎么也打不开’,使成坨的拌合物变成扩展度500 多的一滩。但当她告诉了佛山的朋友后,得到的反馈却是‘坍损太快’。话再说回来,我在建工院材料所供职时,签发的外加剂配方中就用了很少量碳酸钠,却被年轻气盛的领导给否了,‘这么小量有什么用’,我无语,因为我也说不清1 吨泵送剂干粉中加那么点有什么用,况且能不能混匀也是问题。今天我全明白了。
仝:你明白什么了?
季:道理说穿了极简单,欧美人家全用水剂,再小的量也能混匀;而我们当年全用干粉,何况充填剂还是粉煤灰!忽略了这个基本细节,忽悠了自己30 年。
仝:那坍损大是怎么回事?
季:差异就在那个‘小’字上。
仝:啊?!
季:小苏打入水就反应,成了变为无数气泡的二氧化碳和水,赵厂长复配的萘系泵送剂干粉正好用。而佛山的朋友做成水剂,就只能用苏打。况且水泥不一样,苏打用量也不同啊。忽一日将所有遭遇经历串起来,好象黃梁一梦,清晨醒来大彻大悟。
仝:好长的故事,却也满含科学道理。你现在用的就是当年奥地利……?
季:是啊,我确实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不过如果没有一点发展改进,不是成了‘骑在巨人脖子上’了吗?
仝:嗯,我已经猜出个七八分是发展在哪儿了。
季:嘿,我的发展就是那碱量不能固定,得根据所用水泥和掺合料的不同而变化,而且最好是在液体里。可是数量级大致还是奥地利人当年确定的那样!
仝:好!好!这么说合适的碱量也能成为混凝土的保坍剂。
季:只能说适当量的可溶碱,可以使混凝土在当下的高效减水剂掺量时、流动性最好而且保持时间相对最长,不管那碱是碳酸盐还是硫酸盐,或者别的什么。
仝:哦,相对保坍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