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不治一般寿命多少年,8000元一盒的结核药

首页 > 健康 > 作者:YD1662022-12-02 00:08:33

04

结核治愈药异烟肼问世

1952年,美国和德国报告异烟肼为极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的问世为有效地治愈结核病开辟了新的纪元。这是全球结核病发展史中的第三个里程碑。在此之前,1944年发现链霉素,那是第一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

05

国家控制结核病规划

20世纪70年代后期,WHO结核病专家委员会提出并创导了“国家控制结核病规划”的组织形式,把结核病控制工作纳入国家卫生规划中,依靠政府的卫生机构和资源来控制结核病。全球控制结核病工作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这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中的第四个里程碑。

结核病的文学艺术隐喻

疾病不仅是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结核病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呈现在一段时期内极为盛行,其表现方式、隐喻内容,甚至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就个人的观影经验而言,在观看反映18、19世纪的影视作品时,只要剧情中出现人物突然的莫名咳嗽,有些还转过身去用手帕捂住嘴,咳嗽后白色手帕上出现血迹,我马上就判断出这个人物染上了结核,且命不长久。事实上,不仅是影视剧,18、19世纪的小说,经常会发现其中有一个患结核病的角色,且无一例外都是苍白虚弱,咳血,慢慢地消瘦。

肺结核不治一般寿命多少年,8000元一盒的结核药(5)

结核病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隐喻以1882年科赫发现结核病菌为界限,大体上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浪漫阶段和现实阶段。

01

浪漫阶段

关于结核病的浪漫想象,源于对结核病本质的不了解。18世纪时,欧洲人有一段时间以得肺结核为时尚,有些人甚至主动去得肺结核。那时候流行大裙撑紧身衣,为了美,节食挨冻,导致得肺炎、肺结核。那个时期欧洲人的平均寿命35岁,在他们的审美观中,白色为最佳。

肺结核不治一般寿命多少年,8000元一盒的结核药(6)

作品中的结核病

在1944年特效药链霉素等重要药物发明之前,肺结核病这一不治之症带给了艺术家们无尽的艺术灵感。在作家的笔下,肺结核病人往往多愁善感、才华横溢。这一方面归功于当时“崇尚”肺结核的社会风气,一方面更是和肺结核它自身特殊的病症表现分不开的。

肺结核病有大量可见的症状,如发热,伴着颜面潮红、易激惹、心悸等,还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因此,肺结核常常被看做*的象征,大多数的创作家们把结核病看作是一种能使患者变得性感起来的疾病。从西方浪漫派文学开始,肺结核病被想象成一种爱情病,肺结核病人往往被描写成浪漫、温情、执着、优雅、多愁、善感,大部分是具有艺术修养的人。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病态“结核美”的典型代表分别为: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体现了一种颓废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低热而绯红的双颊亦反映出结核病患者病态的柔美。

肺结核不治一般寿命多少年,8000元一盒的结核药(7)

为什么肺结核被赋予了一种浪漫的想象,并成为了一种时尚?有人分析主要是因为,当时医学尚不发达,人们无法确定肺结核的基本病理,这为人们提供了想象空间,18世纪的浪漫派文学为结核病进行很多浪漫的想象加工。结核病还和经济层面阶级的变动紧密关联,这种流行的审美主要来自逐步丧失了经济、政治地位的贵族们,所以人们经常借助结核病的文化表达来寄托自己日常经常被压抑的欲念。而在中国古代,最高一个层面的审美则为“病态的美”,如被扭曲了的盆景等。

结核病之所以受到文学家、艺术家的垂青,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种疾病的确古老,其危害的范围广,受害人数多,对人类的威胁大,因此才有众多作家将敏锐的目光聚焦到结核病,以此为线索展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的思考。

艺术家中的结核病

在19世纪及其以前的文学中,有很多肺结核的描写,而且很多作家他们自己就是肺病患者。大多数人都曾被这种缓慢而无情的疾病夺去亲人或朋友。在体力劳动者中,患结核病的多为居住环境和经济条件都比较恶劣的城市贫民,而在脑力劳动者中,患结核病的多数是生活没有规律,精神压抑、心情忧郁的浪漫艺术家。因此有人说,肺结核是艺术家的疾病。如19世纪享誉英国文坛的三姐妹,著有《简•爱》的姐姐夏洛蒂,著有《呼啸山庄》的妹妹艾米丽,代表作《艾格尼斯•格雷》的小妹妹安妮。这三姐妹都因结核病而英年早逝。历史上,还有济慈、肖邦、契诃夫、拜伦、卡夫卡、劳伦斯、雪莱、席勒等很多名人都因结核病而早亡。

我国现代作家郁达夫20多岁患上肺结核,这一病历不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屡有描述,而且还对其小说中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代受结核病影响而早逝的文化名人还有萧红等。

02

现实阶段

通过结核病思考、观照社会现实,则是因为结核病的病理原因已大白于天下。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科赫发现结核病菌,但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尚未找到。19世纪及以前对肺结核的美化和各种浪漫诗意的联想逐渐隐去,文学作品中的结核病有了新的隐喻。这在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显著——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赋予这种病症一种更为强烈的社会文化思想的本质性内涵,更加凸显了这种病的压抑、绝望和死亡气息与社会现实的隐喻观照。

纵观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主人公都是肺病患者,如鲁迅《药》中的华小栓,茅盾《追求》中的史循,巴金《家》中的钱梅芬,曹禺《日出》中的陈白露、黄省三,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曾平亚、红云,张恨水《春明外史》中的杨杏园,郁达夫笔下的于质夫,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中的沙菲,沈从文《三三》中的来乡下养病的年轻人,萧红《小城三月》中的翠姨,等等。在我国这些作家的笔下,肺结核患者大都带有相当明显的恐惧感、绝望感和死亡气息。作品中对结核病自然主义的描写仍然是一种隐喻化的过程——得了肺结核实际上就是宣布了死亡,呈现了当时人们患结核病的真实图景。

肺结核不治一般寿命多少年,8000元一盒的结核药(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