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翩:您怎么看直觉与心理学的关系?
张海音:会有关系,身体最诚实,它会发出一些信号来提醒你,可能你意识层面上一些不能接受的事情。
一个人的情绪、身体感觉、认知、行为,都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要结合一个具体的情形整合地去看待。
比如我们经常问来咨询的来访者,家里有什么事吗?他也很诚实,我家里没什么事,很顺利的,单位也没什么事,看不出现实中有什么压力刺激,但是有一些东西潜移默化,可能会勾起你自己经历中的某些部分。
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产后抑郁。有些孕妇生孩子,家里人都对她挺好的,孩子也挺好,身体也挺好,那为什么也会产后抑郁呢?
周围人很不理解,但很有可能这个过程触发了她早年与母亲或照料者之间一些非常负面体验,当然这个被压抑得很深,平时是感觉不到的,当她自己成为母亲的时候,这种感觉会被激发出来。
所以你问她老公对你好吗?婆婆对你好吗?单位里面好吗?她都觉得挺好的,没什么事情,所以不仅仅要看现实中有什么事情,要结合一个人独特的成长经历去看。
每个人痛点不一样,有的人跟同伴竞争就发怵,有的人跟权威对抗就发怵,有的人涉及到要听谁的话就特别犹豫,有的人处理异性关系是他的痛点,所以很难标准化什么是一个人的压力,甚至好事也可能变成一个很大的压力来源,比如有人做了十几年科长,突然升副处长,本来应该高兴,但是就会莫名其妙地出问题。
07
如何面对死亡焦虑?
▲ 图片来源:Bao Luu
毛思翩:中国人好像很少直接谈死亡,但是面对死亡的恐惧,其实不管年纪多大,好像人人都有?小到小孩也会说我不想死,或者我不想父母死,大到老年人面对死亡焦虑,也有非常回避的?
张海音:如果孩子为某些事情有感而发谈起怕死或者怕父母死等等,一定要针对他的原因问他为什么。
小孩子更多是和分离焦虑有关,他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和照顾,可能身边没有可靠的人,心里空落落的,这是很多小孩子说到怕死的潜台词。他表面说怕死,其实是怕看不到可以依靠的人,他在承受分离焦虑的压力,因为他习惯了有人照顾和保护自己。
小孩子一般这个时候比较容易做什么梦?走丢,被绑架,看不到谁,这些背后都是跟分离焦虑有关。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更有效的应对方式是让他有机会去承受一些他这个年龄不得不要去承受的某些分离,比如上托儿所,他不得不一个人去,如果他有机会能够更多地去感受这类经历,那所谓的死亡焦虑就迎刃而解了。
但老年人有可能是不同,老年人的焦虑更接近现实。因为文化差异,我们不可能像欧洲人一样去处理死亡话题,但是你也要读懂老年人背后的潜台词。
我的经验里,老年人最大的矛盾,就是最怕没人管他,但是如果你管他,他又感到增加你的负担,这是他最大的矛盾。所以谈论这个话题还是要清楚老年人他所担心的矛盾在哪里,要减少他害怕增加子女负担的顾虑。
还有一方面他会担心没人管他,现实中你给他做一些现实的安排,留电话也好,定期见面也好,肯定要结合很多实际的安排老年人才感受得到,才能减少一点死亡焦虑,你单单用语言去讨论,有些老年人可能蛮难接受的。
当然老年人还有一个问题,老年人很多习惯于照顾别人,习惯于被需要,他很难适应照顾不了别人,还要给别人添麻烦,总是需要别人,这点他适应起来比较困难。
原来他一直是比较要强,比较能干,他是通过不断地帮助别人,别人都需要他,他觉得非常有成就感,非常有价值感。哪一天他觉得总是需要麻烦别人,这对他来说是灾难性的,是特别想回避的事情。
这种风格的老年人,他最需要听到家里人说他非常不容易,我们全家就靠你,定期给他开个表彰会,他是非常需要的。你让他去享受或者让他休息,他就觉得不需要他了。你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轻松,你买了国外旅游的票给他安排这那的,有的时候他不一定习惯的。
毛思翩:感觉大部分人正好做反了。因为你觉得父母辛苦一辈子,现在赶快多休息,多花点钱,可能他反而觉得你这样是不需要我了。
张海音:其实他本质当中也能感受到你们想让他舒服开心,只不过他不一定习惯。
结语
养育孩子,必然会经历焦虑与遗憾,因为很多人了解带孩子的许多道理,但是经历一遍,还是会很不一样,回头看,总会留有遗憾。
青春期是一个走向独立的过程,在同龄人中的江湖地位是这个时期孩子最关心的部分。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需要留出空间,不要太多干涉,但是原则性的问题,还是要该怎样就怎样,青春期的孩子必然需要经历对抗才能成长。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需要经历所有负面的情绪,脆弱、无力、委屈甚至是愤怒。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情绪与感受,让他们能够面对自己的感受,健康地成长。
- END -
【此念】话题
你或你的孩子
青春期都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出品 | 此念
编辑 | 演忱
排版 | 王啊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