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烹饪技术的限制:
蝗虫身上长满坚硬的铠甲,看起来十分难以下咽,所以古代人对蝗虫的接受度不高,而且现代人对蝗虫的烹饪手段很多,调料也丰富,所以认为蝗虫味道不错。但是在古代,油和香料都是一种极其奢侈的材料,只有王孙贵胄才能有少量的供应。平民百姓家中,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猪的猪油,其他油的来源多为菜籽和大豆,蝗灾爆发后的农作物都被啃噬光了,哪里还有多余的油类烹饪蝗虫呢?
驱蝗图
2.蝗虫不好捕捉:
根据《中国飞蝗生物学》记载,从夏商朝开始到封建王国的结束,发生的蝗灾超过800次,大概3年就会发生一次。尤其在蝗灾爆发后,民不聊生,严重的饥荒接踵而至。很多饥民饿的走路都没有力气,哪还有体力去捕捉蝗虫呢?所以即便有人提起精神捉住几只蝗虫,但是完全不能填饱肚子。
加之蝗虫动作迅速,十分不容易捕捉。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成千上万的蝗虫密密麻麻在百姓头顶飞过,由于数量庞大也会时人们产生畏惧心理,人们也缺乏足够的工具和时间去捕捉蝗虫。
明朝捉蝗虫壁画
3.迷信因素:
由于落后的封建思想,古人认为任何自然灾害都是上天对人间的惩罚,蝗灾也不例外。
蝗虫也被视为灾难的象征,很多人迷信地认为吃蝗虫等同于将灾难转嫁到自己身上,也会给人带来病痛和厄运,吃掉蝗虫也会得罪上天。迷信的农民还会联合地方官员进行祭拜蝗神,在路边放置祭祀品,来让蝗神息怒,所以他们害怕触怒神明,不敢去吃蝗虫。
4.蝗虫不好保存,只能解决暂时困难
即便人们克服心理因素,也能抓住蝗虫,但是吃蝗虫只能解决一时的温饱。古代没有冰箱,哪怕蝗虫再多、再好吃,也只能解决眼前的饥饿,三五天是可以顶得住的,但是时间久了,人们还是需要粮食补充体力,吃蝗虫也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蝗灾多发于夏秋季节,这两个季节室外温度较高,新鲜的蝗虫保质期也就两三天而已,防止久了也容易滋生细菌,容易腐烂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