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割,什么是正割和余割

首页 > 健康 > 作者:YD1662023-03-08 15:06:04

不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嘛。

那么,西人为什么要命名为昼夜平分时系统呢?

因为他们从华夏典籍中又获得了一个灵感:“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秋分昼夜平分,日夜等长”

根据《春秋繁露》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西汉《尚书大传》中记载:“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

朔者,始也,夜半为朔,即以子时为一天开始的起点。

唐代李淳风制《麟德历》时:“古历分日,起于子半。”

宋元赵缘督在《革象新书》中云:“子时之上一半在夜半前属昨日;下一半在夜半后属今日。”

即以子时的中点,今天半夜十二点(零点),为一日之始。午时与子时相对,为白昼之正中,而正午就是午时中点,即(中午)12点。

显然,所谓的“昼夜平分时系统”就是地地道道的华夏“十二时辰和四中气”计时系统,就是华夏以太阳高度作为参照的日晷测时、定时和计时系统。

如果直接说把中国所用的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等分为二,即得一个小时,估计每个中国人都会秒懂,也会对此不屑一顾。但人家这么一包装,改头换面,面目一新,瞬间就“高大上”了许多。如果光看名称“昼夜平分时系统”,估计许多人都会云里雾里,还可能认为这是多么深奥的学问。

再细细一看,人家书中定义的是“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即一个小时”,此为“昼夜平分时(equinoctial hour)”,是不是有点不一样的味道了?至少,一眼看不出来嘛!

“发明”了这个所谓的计时系统以后,西人便开始宣称,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时,包括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喜帕恰斯(Hipparchus)、托勒密(Ptolemy)、花拉子米(al-Khwarizmi)、比鲁尼(al-Biruni )在内的所有天文学家、占星家和地理学家无一例外,全都使用该计时系统。

此等行径,与外国专家把中国的“子午流注法”改成“时间学说”简直如出一辙。

华夏在使用自己的计时系统的过程中,历经数千年,不知诞生了多少与之相关的成语、词语、谚语,还从这些词汇中引申出了别的含义,例如: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光阴荏苒,白马过隙,急景凋年……

尤其是斗转星移,从四季转换,衍生出时间流逝的含义。

什么是正割,什么是正割和余割(9)

此外,日月如梭也是同一道理:天球黄经不动,七曜在黄道上穿行,犹如织布之梭,循环往复,疾若流星。

什么是正割,什么是正割和余割(10)

这是实际应用后自然产生的生活现象、语言现象。

反观西方,他们却从未诞生过任何一个从天文角度来引申形容时光流逝的常用语或成语,一个都没有。

英美常见的说法是:“Time flies!”,“Time passes quickly”,“How time flies!”

德国:“Die Zeit vergeht wie im Flug”;

法国:“Le temps passe vite”;

意大利:“Il tempo vola!”

以上都是一个意思,表示时间飞快,没有天文词汇用于形容时间飞逝的习惯。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点,西人没有天文观测习惯,不具备相应条件。

三角函数:本名三角测量方程术

函数的名称,本是清代数学大家李善兰(1811~1882)所取。

李善兰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各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现称“自然数幂求和公式”)。

李善兰创造了很多术语名词,比如“函数”。

在中国古代“函”字与“含”字通用,都有着“包含”的意思;古代用天、地、人、物四个字来表示四个不同的未知数或变量。

故此,李善兰认为: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凡是公式中含有变量x,则该式子叫做x的函数)。即凡此变数中函彼变数者,则此为彼之函数。也就是说,函数指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一个量中包含另一个量。

李善兰新创的许多术语名词也为日本所采用,并且沿用至今。

昆羽继圣,公众号:昆羽继圣当知道李善兰后,不仅对牛顿和莱布尼茨产生了怀疑,还对相对论和爱因斯坦产生了高度质疑。西方造神,可能把全世界都带上了歧路……

不是说李善兰起的“函数”名称不好,只是在新的名称之下,被墨海书馆传教士麦都思、伟烈亚力等人授意下冠之以西,就包装成了西来的东西。

根据青华道人的考证,三角函数的拉丁文名叫 “functiones trigonometricae”,兹摘录如下,并作补充。

英文中的“Function”来源于拉丁文“functiones”,“functiones”实际上是对汉语“方程”的记音翻译(根据汉语方程一词,创造了该词)。

“trigonometria”一词由“trigono”+“metria”构成,英语三角Triangle的词根词源是“trigono”,而“trigono”则是对汉语“三角”的记音造词。

那么,何谓方程?

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大家刘徽(约元始225年-295年)为《九章算术》作注时,解释道:“程,课程也。群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令每行为率。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

这里的“课程”不是上课的课程,而是指按照不同物品的数量关系列出的算式。

为了掩盖三角函数的源自中国的事实,西人炮制了这样一个故事,声称:

正弦符号sin,取自拉丁文sinus。而拉丁文sinus是来自阿拉伯文jiba(جيب)的误译。而阿拉伯文jiba又来自印地语jya(ज्या),意思是“弓弦”。

绕了一大圈,层层掩饰,终于千辛万苦盖住了它与“弓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什么是正割,什么是正割和余割(11)

然而,就算把中国弓弦的起源替换成印度弓弦,也仍旧无法彻底掩盖“正弦”的定义啊。

正弦是以单位圆方式来定义的,把圆弧想象成一张弓,而正弦恰好就是弓弦长度的一半。结果,还是“半根弓弦( jya-ardha)”。

对此,西人只能硬着头皮解释,表达的“不是一个意思”。

什么是正割,什么是正割和余割(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