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肠化密切相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肠化生的关系尤为密切,两者病发部位基本一致,肠化生人群中,萎缩性胃炎患者占65.5%,且年龄越大、萎缩区域越大,肠化生的比例也越大。
但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能只有胃脘部胀满、疼痛;消化不良、烧心等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胃炎,从而一步步诱发胃癌。
2、预防胃癌,守好“防线”是关键
通常来讲,从发生肠上皮化生到胃癌,需要10~20年的时间,如果能在此期间积极治疗,护好胃部防线——胃粘膜,还是能防止胃癌发生的。
①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级致癌物,在它的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毒素,破坏胃粘膜,一步步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若无禁忌,一般建议根除。
②吃点甜菜头:甜菜头不仅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还富含果胶和天然红色素,都能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黏膜损伤。具有类似作用的还有南瓜、紫甘蓝等。
③白芨黄芪饮:取白芨、黄芪各30g,煎煮40分钟后代茶饮用,每天喝200毫升。白芨生肌护膜,黄芪托疮生肌,两者搭配有助于减少胃损伤,修复胃粘膜。具体用法用量请遵医嘱。
【小贴士】胃镜检查也很重要,45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不适,都建议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尤其是有胃部肿瘤家族史的人。
四、腺瘤性肠息肉
癌变率可能高达100%
肠息肉生长隐蔽,多数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梗阻等异常。
但如果查出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肠息肉,一般都建议切除,因为其与肠癌密切相关。
1、95%的肠癌来自于结肠腺瘤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通常,息肉数量越多、息肉越大,癌变几率越高。如:1cm以下的息肉癌变率为1~3%;1~2cm的息肉,癌变率为20%;2cm以上的息肉癌变率则为50%。
而且结直肠癌有一定的遗传性,没有经过治疗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变几率是100%!建议有家族性肠息肉的人群从20岁后开始做肠镜检查,普通人可从40岁后开始筛查。切除肠息肉后,也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腺瘤性肠息肉的发生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征兆,比如:大便形状不规则、有凹槽;大便带暗红色血;口唇黑斑等,一旦发现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