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聂晓莉: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肾病科主任,医学伦理委员会主委。
“入秋三分虚,进补正当时”
黄芪是肾病患者最喜爱的泡水圣物之一。在医学上,黄芪是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业内有“十药八芪”之说。今天,我们来扒一扒“黄芪”。
“黄芪”故事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
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药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如前 。
柳太后猝患中风,是年老体弱、气血失调的结果。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
李杲说: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两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许胤宗由于治好了柳太后的中风而出了名,还因此被任命为义兴太守。
何为“黄芪”?
黄芪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李时珍说:“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本草纲目》)今就名医用黄芪的经验作一简述,以冀加深理解,适时选用。
“黄芪”的功效有哪些?
黄芪是中医治疗“肾病水肿”的常用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单味药黄芪可以减少尿蛋白而减轻肾脏的损伤。黄芪有治疗肾病的作用。具体来讲,黄芪有以下作用:
1.补气,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降低肾病复发率。
2.双向调节血糖,既可降低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也可将药物所致的低血糖升上来。
3.双向调节血压,对高血压和低血压均有调节作用。
4.消除肾性水肿,以及糖尿病引起的水肿。
5.保肝。通过促进“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生长旺盛、寿命延长。
6.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黄芪可以降低IL-1、IL-6、TNF-α等致炎因子,减轻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尿蛋白、延缓肾脏纤维化,起到保护肾功能、控制血肌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