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原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的二徒弟“金蝉子”转世,唐三藏由金蝉子转世为真灵东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蝉脱壳”之意,所以人们将脱壳变身的蝉作为长生、再生的象征,因此在《西游记》中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今天,人们把营养丰富的“金蝉”摆上餐桌,并称之为“唐僧肉”,显然这是对金蝉营养价值给予的再高不过的赞誉了。
据中国食品营养学院理化分析与研究发现:每100g黄金蝉若虫富含蛋白质72g、脂肪15g、灰分1.8g;此外,还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经科学分析,蚱蝉体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及微量元素,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6.63%。如果把同样100g的黄金蝉和其它动物的蛋白含量做比较,所显示的数字就会令我们真正了解它的营养价值有多高了:黄金蝉若虫含蛋白质为瘦牛肉的3.5倍,瘦猪肉的4.3倍,羊肉的3.8倍,鸡肉的3倍,鲤鱼的4倍,鸡蛋的6倍。可见,黄金蝉若虫含蛋白质比任何动物肉食和禽蛋都高得多;又由于同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素,对促进生长发育、补充机体代谢的消耗、体虚患者康复等,都有极佳的辅助治疗作用,因此成为难得的天然无公害高级营养食品。
几千年前古人就开始食用金蝉了,以蝉入馔乃是古人之风,在甲骨文中即有蝉字出现,可以说蝉是我国人民最早开始食用的昆虫。早在商朝,金蝉就已经是王侯将相贵族阶层享受的特殊食品,还被当作孝敬祖先的祭品堂而皇之地摆在供桌上。《礼记》中有记载,国君食谱中有“爵鷃蜩范”,这其中的“蜩”读作tiáo,学名“蝉”,就是俗话说的“知了”。用知了制作的菜肴与蚳醢,都是先秦时供“人君燕食”的上等食品。
金蝉与蝉蜕作为昆虫入药,在我国已有一、二千年的历史。蝉的各个形态都可入药,最早入药的是成虫与蝉蛹,但人们作为中药吃了之后,觉得异香非常又美味可口,于是无病的人也开始吃起来,以后逐渐就作为食品流行于世了,药用功能被弱化了。大约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将蝉与蝉蜕功能界限分得非常清楚:蝉蛹就是食品,而蝉蜕就是中药。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蝉蜕含有大量的几丁质,可作为抗衰老及抗癌药,价格十分昂贵。几丁质还有强肝、降压、镇痛、止血、灭菌、改善糖尿病的作用,还可作人工皮肤、人工韧带等的原材料,开发应用的前途十分宽广。
蝉在古代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蝉性高洁,“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十分推崇。因此,在古人的眼中,蝉是一种神圣的灵物,有着很高的地位,代表着纯洁、清高、通灵。蝉在古人的生活当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被人们极为推崇。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玉蝉,1989年在内蒙古林西县境内“兴隆洼文化”遗址上,曾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玉蝉,这样的玉蝉在辽西红山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文化遗址等许多古遗址上都曾出土过。这些早期玉蝉形制古朴,线条简单,但器身都有穿孔,明显是供人们佩戴的。
在过去,乡村入夏后都能听到蝉声高唱,充满了田园乐趣和诗情画意,现在的农村却极少有蝉鸣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再也听不到这位昆虫音乐家的歌唱了。近年来由于环境破坏,树木的砍伐,加上人们无节制的狂捕滥捉,尤其是广大的农民都会用胶带缠树这一捕蝉绝招后,使得野生金蝉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锐减,眼下已渐近枯竭。其产品供应越来越少,而社会需求却越来越大,导致市场价格连年上升居高不下,已从过去的二十几元一公斤涨到了二百多元一公斤,每个刚出土的金蝉零售价也从十年前的一角多涨到了一元钱,且供不应求,缺口极大。而有些身患痼疾的人(如一些眼疾患者)和金蝉食品爱好者却非吃不可,若仅仅依靠采集野生金蝉,远远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因此,发展人工养殖,不仅十分必要也刻不容缓。
想了解更多有关金蝉文化、价值以及全产业链状况的内容,请参阅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金蝉高效养殖新技术问答》。书中附带各种短视频,扫码即可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