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一份名为“世卫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的名单在国内广为流传。
这份名单几乎囊括了绝大多数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包括:油炸食品,罐头类食品,腌制食品,加工的肉类食品,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物,奶油制品,方便面,烧烤类食品,冷冻甜点,果脯、话梅和蜜饯类等等,人们日常消费的食品均赫然在列。
这期间,新华网、人民网等权威新闻网站以及《重庆晨报》、《老人报》等传统媒体也对这份名单进行过转载。
新京报记者曾向世卫组织求证,世卫组织明确辟谣,表示“世卫组织从未发布过垃圾食品的名单”。也就是说,“十大垃圾食品”的 “著名”名单,被证实为子虚乌有。
究竟什么才是“垃圾食品”?
一提到垃圾食品。人们都会从它的成分、营养价值、加工方式、添加剂去解读垃圾食品的危害。
但是,世卫组织并未给出明确定义,只是围绕着“三高三低”即:高盐、高糖、高脂肪;低纤维,低维生素,低矿物质的食品给出建议。
世卫组织介绍说,有大量文件和充分的证据证明,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将导致肥胖,以及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此,建议包括:多吃水果、蔬菜、豆制品、坚果和谷物;减少盐、糖和脂肪的摄入。同时,建议选择不饱和脂肪,而避免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国内食品和营养专家也表示,网络上传播的“垃圾食品名单”并不科学,科学营养界并无“垃圾食品”说法。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则称:“垃圾食品”这个概念也是相对的,具体“垃圾食物”有两种定义,一种是仅仅提供热量,其他营养素都十分匮乏的食物;第二种是提供了超过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让营养素变成多余成分的食物。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胡小松就认为,“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
食品“垃圾”吃法才是隐患关键,控制食量 “垃圾食品”并不垃圾。食品本身并不“垃圾”,只是需要人们适量、均衡的食用。而不恰当的烹饪手法,以及过量、不均衡的吃法,才使得食品成为了影响健康的“垃圾”。
在不同版本的“垃圾食品名单”中,营养师和专家认为,将整类食品统统归入“垃圾食品”的说法“有点冤”,“不该一棒子打死”。
食品营养学最基本的铁律就是食物没有好坏,多了少了就叫坏,不多不少需要平衡就要好,没有最好的食物也没有最坏的食物。比如维生素吃多了会中毒,缺少了会生病;过少或过量食用食盐,同样也会影响健康。因此,不能因为好吃就多吃,这里面有个度的把握。但如果说直接吃了致癌或者导致什么疾病,这样的说法并不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