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茯苓个头都不大,往往生长数年也就是一两斤左右。切开以后会看到内部是白色的,晒干了以后更像是块状的淀粉。
也是因为茯苓是寄生在枯死松树根部的一种真菌,所以只有遇到合适的环境才能生长。再加上它又是藏在地下的,在地上是看不到的,因此采挖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儿时常挖来卖钱,如今靠种植才够吃可是由于茯苓的药用价值实在是太高了,在我国最早的医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发现了茯苓的药用价值,并且还把它列入上品。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茯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
除此之外众多的医家们在行医用药的过程中也都对茯苓有着或详细或简略的阐述,可以说茯苓在我国的历史中从未消失过。
就连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也对茯苓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誉,比如著名大诗人杜甫就曾写下“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的佳句,就是借着茯苓和松树紧密相连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感情。
正是因为茯苓如此高的价值,从古至今就有人去山里采挖茯苓。而在过去不少农村的孩子,就跟着父母进山去挖茯苓。
虽然茯苓是藏在地下,在外面是看不到的。可是有经验的人,还是能从一些细微的特征来判断地下有无茯苓。
笔者小时候也跟着爷爷进山挖茯苓,听他说经验丰富的人,只要拿着锄头在枯死松树的根部敲打几下,就能通过声音来判断地下也没有茯苓。
因为生长了茯苓的松树根部,锄头敲打以后所发出来的生意会更沉闷。在当时,有些经验丰富的人,运气好一天也能采挖几十斤茯苓。
但是以前的价格并不高,新鲜的茯苓也就是一两块钱一斤,就连晒*也不会超过5元一斤。
但是在近些年野生的茯苓已经十分少见了,基本都是靠种植为主了。而且在前些年由于茯苓的价格偏高,在2010年前后茯苓要卖到35元左右一公斤,因而在很多地方还引发了不少农民跟风种植。
不过因为人工种植茯苓比较简单,成本也较低,种植的周期也不长。只要把松树锯成段了,再把菌种一起种植在土壤中,差不多半年就能长到几斤重一个。
正是因为种植茯苓的农民多了,茯苓的产量上去了,它的价格也就开始下跌,直接跌到了14元左右一公斤,并一直持续了多年。
但是在去年茯苓的价格又开始大涨了,如今就算是种植的茯苓也能卖到30元一斤(干货)了。
如果是野生的茯苓,那更是非常的稀有了,价格自然更高了,即便是上百元一斤依然难买到。
毕竟现在的人工成本高,而且会挖野生茯苓的人也不多了。
各位网友们,你们小时候可有挖过茯苓呢?在你的家乡现在还有野生的茯苓吗?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