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50岁的李姐,在一次单位体检时听医生提到“体内慢性炎症水平偏高”,虽然没说是病,但她心里不太舒服。
网上查了一堆资料,各种说法都有,有人推荐吃抗氧化剂,有人说得忌口,有人说得喝绿茶。
最后她盯上了一个看起来比较简单的建议:每天吃一块生姜,说是有抗炎作用,天然、安全,不伤肝肾,还能预防癌症。
她觉得这个方法靠谱,成本又低,自己买了点生姜,就开始每天切一片,早饭后嚼着吃。
吃了两个月,李姐确实觉得身体有些变化,但有些变化她搞不清是好是坏。
还有平时天冷手脚冰凉的问题,好像也缓解了不少。但问题也跟着来了,她觉得胃胀气的次数多了,舌苔有点发黄,大便变得不太规律。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生姜吃多了?可又不想放弃,好不容易找到个“养生”的法子,舍不得停。
很多人都像李姐一样,把“体内有炎症”当成一种模糊但危险的信号,觉得只要清除了炎症,身体就健康了。问题是,大部分人根本分不清“炎症”到底指的是什么。
真正的炎症有很多种:急性炎症、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炎症、代谢性炎症、感染性炎症,每种的表现和成因都不一样。
医生说的“炎症指标偏高”,往往是指C反应蛋白(CRP)或白细胞介素-6等指标升高,背后的原因可能只是脂肪肝、缺乏运动、慢性压力,甚至是牙龈炎。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有没有炎症”,而是“为什么有”。李姐搞不清这点,只想着用一种“通用抗炎食物”来对付所有问题,这种逻辑本身就有漏洞。
生姜确实有抗炎作用,但不是针对所有类型的炎症。
它作用最明确的是对抗前列腺素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等免疫因子,这些是和慢性低度炎症有关的。
但生姜也不是万能,它刺激胃黏膜、影响胆汁分泌,尤其在量大时,会让某些人胃胀、泛酸、甚至诱发胃炎。
更关键的是,李姐忽略了身体状态的个体差异。生姜属于“温性食物”,偏向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加快血液循环,提升基础体温。
对于那些本身阳虚、血液循环差的人来说,确实可能有明显改善。
但如果是本身肝火旺、胃热盛、肠道菌群紊乱的人,每天吃生姜不但不养生,反而可能越吃问题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