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 建
供图 / 白郎 唐建
1939年,著名画家张大千寄寓青城山上清宫,发现青城山和陕西终南山相像,终年苍翠,于是将这一个小秘密告诉了湖南才子易君左。其实青城山与终南山最相像之处,在于二者同受神仙文化的熏陶,而且都积淀有浓郁的隐逸文化。1989年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入终南山寻找隐士,写下《空谷幽兰》一书。早比尔·波特八百多年,南宋大诗人陆游就多次入青城山寻访隐士不遇,留有“烟云千万叠,求访固难知”的遗憾。
▲晚清的川西道人 立德夫人摄
宋代极具地域特色的隐逸之地中国古代极具地域特色的隐逸文化,唐代在终南山,宋代则推青城山。1130年富平之战的胜利,使金军占据了关中地区,终南山延续了数百年的隐逸文化似乎戛然而止。在这个时间节点,秦岭以南的青城山演变为南宋的道教活动中心,同时也成为当时令人向往的隐士家园。
青城山隐逸文化可溯至隋代。隋人赵昱(即民间敬奉的赵公明)隐居于青城山,后来被隋炀帝起任为嘉州太守。中唐蜀人苻载以“文学、武艺双绝”名闻天下,出蜀之前,苻载于775年左右与友人宋济、杨衡、王简言、李元象在青城山结伴隐居。
晚唐名宦严遵美、校书郎张仁宝、诗人张令问,前蜀道门领袖杜光庭、诗人唐求,后蜀名臣辛夤遜等,先后隐居青城山。张令问写给杜光庭的一首诗堪称青城山隐士的代言词:
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
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声白昼眠。
青城山是宋代蜀派易学的传承基地,至少8位隐士以易学见长。1070年在成都大慈寺的外街上,理学大儒程颐见到一位卖桶的篾箍翁在读《易经》。向老人请教之后,程颐认识到“易学在蜀”。有趣的是,这位篾箍翁据说就来自青城山,而1228年青城山还迎来了程颐的族裔隐士程仲演。北宋蜀中名士杨绘精通易学。相传他在家乡四川绵竹拜一老人为师。老人乃神仙所变,分别时与杨绘相约:“功满他年,青城相见。”这个传说透露出杨绘的易学理论亦源自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