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初年,灌县长生宫 威尔逊 摄
▲ 20世纪初年的灌县索桥 威尔逊 摄
宋代青城山的隐逸文化鲜明独特。经笔者统计,有名可传的隐士多达44人,而且都信仰或亲近道教。根据他们的经历,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自持高洁的学者、画家或高道,如彭晓、李尧夫、李谌、赵云子、孙知微、代渊、张随、费正图、张俞、张遨、章詧、尹天民、谯定、李浩、赵日休、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朱梅靖、李钰等。从中择先九人,介绍如下。
李谌,籍贯不详,971年前后入丈人观附近的鬼城山隐居,有茅屋三间,系擅长金丹术的隐士刘蟾所赠。他学识渊博,四十余年靠授徒讲解《春秋》等五经为生,对学生循循善诱,尽言所知。
孙知微,字太古,彭山人,性高介,精黄老学。著名画家,北宋道释人物画的主要代表。“多用游丝笔作人物”,用笔放逸,“妙绝冠天下”。早年喜寄寓寺院、道观,晚年则隐居于大面山白侯坝的赵村,大致去世于1032年。
代渊,字仲颜,永康军导江县人。1024年举进士,得清水县主簿,“以禄不及亲,不赴”。隐居青城山靠授徒讲学二十余年,著有《周易旨要》20卷。晚年“日菜食,巾褐山水间”,自号虚一子,黄庭坚称其为“蜀之大儒”。1052年,朝廷授以祠部员外郎一职。五年后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张俞,字少愚,郫县人,“俊伟有大志,游学四方,屡举不第”。自1040年起,多次以布衣身份就边陲防卫向朝廷上书建言献策。宋仁宗想赐其为试校书郎,张俞却表请将官职转授给自己的父亲,“天下由是知其名”。约1046年隐居于洞天观侧,靠授徒讲学为生。大宋皇帝前后六次下诏起用,张俞均推辞不仕。1059年左右出蜀远游岭南、湖湘等地,时任成都知府的赵抃多次入山拜访不遇,留下“庐空无分遇先生”的遗憾。返归青城山后不久,1064年张俞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著有《白云集》三十卷,“为文有西汉风”。张俞所写《蚕妇》一诗“昨日到城廓,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今传咏不绝。苏东坡称赞张俞有经世之才,可惜“以自重难合(群),故老死草野”。
章詧,双流人,著名易学家,逝于1068年。晚年曾隐居青城山,与道士李方宁相交。据宋人张贤良所写“青城已结神仙侣,碧落俄沉处士星”的悼念诗句看,章詧似去世于青城山长生观。
▲ 2010年秋,比尔·波特在青城外山青峰书院 白郎摄
尹天民,字先觉,江西会昌人。恃才傲物,特立独行。上任宋州府学敎授之日,命人将《史记》以下至《欧阳文忠集》全部焚毁于讲堂之下,引起舆论喧哗,很快被罢免。大观年间任太学博士,时人敬称其为“尹夫子”。蜀人张商英任宰相时,十分器重尹天民。后受张商英政事连累,1111年尹天民改任侍讲。由于不满宰相王黼当政,约1119年被贬为相如县(治今四川蓬安)知县。
卸官后,尹天民隐居青城山。他对易学颇有研究,撰有《易论要纂》1卷、《易说拾遗》2卷。一日客居储福观,大骂接待他的道士们,随即闭门睡去。次日天亮,道士们来陪不是,门却打不开。不得已凿破墙壁察看室内,发现尹天民好象已坐化。据说众人惊叹之余,尹天民突然凭空消失。大诗人陆游对尹天民极为崇拜,一直相信他是“解化仙去”。
谯定,字天授,涪州人,著名易学家。早年向蜀人郭载、郭子厚学习易学象数。郭氏所授为家传,可溯源至东汉名人扬雄的老师严君平。约1098年,谯定又在涪陵北岩师从大儒程颐。经人举荐,1126年到汴京觐见宋钦宗,就任崇政殿说书一职。次年,接受宋高宗的诏见。后归蜀,隐于大面山。蜀人敬称谯定为“谯夫子”,将其住地称作“谯岩”,还有人绘其像供奉家中。1163年左右,在川陕宣谕使虞允文麾下任幕僚的王质赋词《泛兰舟(谯天授画像)》,注中称谯定“至今尚存”。陆游游青城山时,谯定犹在世,据说有一百三十余岁。谯定的卒年不详,“世传其为仙”。
在宋代青城山的隐士之中,谯定的名气仅次于张俞。谯定的易学理论自成一派,曾传授给朱熹的岳父胡宪、好友刘勉之,蜀地著名学者冯时行、张行成,以及名臣张浚。
赵日休,蜀人,通易学,习道法“精进修炼”,隐居大面山的谯岩。1236年蒙古军攻掠蜀地,赵日休不得已离开青城山避难于江西。淳祐初年,蜀道士王希巢刊印所撰《九天生神玉章经解》三卷,时任江西袁州知府的蜀中名士程公许为之做序,撰跋之人则是赵日休。名将余玠治蜀期间,蒙古军袭扰较少,蜀地大体安定。为修缮青城山的道观,赵日休赴都城临安请到皇帝的御书墨宝后归蜀。1257年蒙古军乘西川空虚袭入蜀地,占领了宋军已废弃的成都城。当在此前后,赵日休再度离开青城山,1265年避居于夔州。之后,事迹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