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泼墨仙人图 南宋 梁楷 作
第三类,慕仙修道者或喜隐山林的文人,如刘蟾、冯怀古、苏静、张宗元、荣阳、张梦乾、程仲演、刘卞功、唐山叟、李定国、谢慧明、王共父、范世宁等。这类群体默默无闻,不少人从山东、河北、陕西、河南、浙江、福建等地远道而来。
福建莆田人范世宁在青城山去世时,其子范禀才十余岁。范禀入蜀,历经艰辛扶其父的灵柩归闽安葬。乡人为此在莆田竖立孝子坊,表彰范禀为孝道的典范。
第四类,对现实失望而遁入山野,如名将姚平仲、忠臣宋汝为、抗金领袖薛傲、道士安世通等。
姚平仲,字希晏,陕西三原人。十八岁在臧底河战役中斩获西夏人甚多,一举成名,被关中豪杰推称为“小太尉”。后率部剿灭方腊起义的余部,功劳最大。但奸臣童贯忌恨姚平仲,对其军功轻描淡写,刻意打压。1125年金国进犯汴京,姚平仲率西兵勤王救援。建炎元年(1126)二月初一夜,以宣抚司都统制身份率西兵万人奇袭敌寨,却中埋伏被全歼。从此,姚平仲下落不明。行营统帅李纲推卸责任,说是姚平仲擅自主张而仓促举兵所致,不少官员附和要求追究姚的罪责。于是朝廷悬榜“赏钱三千贯”召募了数百人四处捉拿。不久,曾口头称呼姚平仲为“兄弟”的宋钦宗又下旨取消了捕令。而事实的真相是,奇袭敌寨之计事先获宋钦宗赞赏,经李纲同意后才实施的,由于保密工作差,结果被金兵侦悉而提前做了防范。
▲ 川西现存的南宋道教人物木雕 白郎 摄
▲ 川西现存的南宋道教人物木
约五十年后,姚平仲现身于青城山丈人观,时年八十余岁,“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原来战败后姚平仲乘青骡亡命,转辗入蜀后隐居于大面山。陆游对姚平仲既同情又敬仰,多次入青城山寻访不遇,后来在姚平仲待过的上清宫题诗,留下“我亦志方外,白头未逢师”、“从公游五岳、稽首餐灵芝”等诗句,表达了追随其修道的愿望。
宋汝为,字师禹,江苏丰县人。靖康元年金兵犯汴京,宋家阖门遇害。1129年宋高宗任宋汝为副使随杜时亮出使金国,途中被金兀术、伪齐皇帝刘豫先后扣留。1143年,宋汝为从海路搭船逃归临安,献《恢复方略》于朝。宋高宗褒奖其忠诚,授职通直郎。五年后,因金国点名索讨宋汝为,南宋奸臣秦桧欲暗地将宋汝为关押送还金国。得到消息后,宋汝为抛离妻儿只身仓猝逃出临安,徒步入蜀隐居青城山,改名为“赵复”,以医术、卖卜为生。蜀人眼中的宋汝为,“身长七尺,疏眉秀目,望之如神仙”。1157年宋汝为逝于青城县开先观,享年六十岁,好友王槐孙将其安葬于青城山。有感宋汝为的事迹,1165年宋孝宗推恩授其子宋南强任四川雅州知府。宋南强还任职过福建沙县知县、明州节度推官,史载“政绩尤著”。
薛傲,山西榆次人,早年客居汴京。因上书官府反对朝廷割让北方三镇与金国,被权臣李邦彦等下令逐出汴京。1127年薛傲在陕西延安的山谷中组织数万义军抵抗金兵入侵,屡挫金将完颜娄室。三年后,五路宋军在陕西富平遭遇惨败,余部南撤。无奈之下,薛傲率三千骑入蜀投奔宋将吴玠。经吴玠举荐,朝廷赐官褒奖薛傲。由于南宋朝廷与金国讲和无意收复失地,薛傲报国无望,抑愤之下遂弃官遁入青城山隐居。
安世通,陕西岐山人。其父为武官,善于谋略,但不被当权者重用,“自沈於酒”,郁郁而终。此后安世通出家为道士,开禧初年隐居青城山。1207年北伐西路大军主帅吴曦叛变投降金国,在今陕西略阳自称“蜀王”。时年五十二岁的安世通闻讯恸哭,忧于国难,便修书给四川宣抚使杨辅建议举兵讨伐吴曦。在信中,他责备蜀中士大夫“皆酒缸饭囊,不明大义”,宣告自已“决不忍汗颜戴天,同为叛民也”。杨辅胆小,没有采纳安世通的建议。安世通又出蜀赴荆州请吴猎举兵讨伐吴曦。不久,吴曦之乱被平定。吴猎受遣入蜀宣抚,向朝廷举荐了安世通等蜀士,但安世通不愿出山为官。1210年,为感谢永康军知军虞刚简修建了评事桥(旧址在都江堰的安澜索桥),安世通专程请好友魏了翁撰写《评事桥免夫役记》。
▲ 青城山祖师殿 白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