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来的菜,淘洗干净,块根切丝,叶子成段,焯水备用。霜降之前的芥菜,叶茎脆韧,可在沸水中稍稍逗留,但经重霜之后的菜叶,便要视其成色,迅速捞出,以免煮得过熟,影响口感。
焯水后的芥菜,置竹筛内控水,沥干后入锅拌料。所用的主要味料是由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等研磨所成的五香粉,之外还有盐和烧熟的菜籽油。农家的大铁锅是搅拌呛菜的好物具,母亲戴上手套和口罩,将之细细拌匀,这样才能使日后的滋味更加绵匀醇厚。
过去,拌好的芥菜,通常是放置在干净的瓷缸内,将之压实密封,一周后,呛菜便可食用。现在有了冰箱,将之用保鲜袋装好冷藏,是最简便的办法了,因此,低温下密封冷藏是呛菜工艺最后的必要环节,要不然,颜色变黄,味道不正都是可能发生的后果。
小时候,呛籽菜真是没少吃。早餐和晚饭,关中人喜欢吃包谷糁,红萝卜丝和呛菜便成为此食的最好搭配。大人们教我们方法,吃的时候,一次不可入口太多,而且不要张着嘴,要不然,气流一下子会将芥末的呛味带到鼻腔里,让你眼泪喷洒,老家人将之称为“上楼”。芥末的这种功效,被一些商家含蓄美化,用它所拌的菜,多被称为“情人泪”。
上中学时,路途稍远的孩子,周末才能回家,于是,用大瓶子携带呛菜,就成为求学生活里的深刻记忆。这两种简单食物的缘分搭配,真是有着天作之合的意味。刺激的芥末味和沙脆的芥菜口感,与温热的包谷糁相合,在唇齿之间,真是有着朴素的满足感。
今年初冬,父母到苏州游玩,一周之内,面对清素的苏菜,我和妹妹喜之不能,父母却是口福不应,有苦难言。回了老家,父亲惬意地端着碗说:“我看啥都没有咱这糁子和面好吃!”没办法!在他们执拗的味觉体认中,包谷糁就呛菜,似乎就是这世间最好的美味了!
作为农家子弟,从小所接受的价值观,就是逃离土地,脱跳出贫穷而单调的乡村生活。很多人为了这一人生夙愿,奋斗攀爬,可在年岁渐长,身心为*所累的具体体验中,乡土生活的简单与纯粹,则会越来越成为我们感知生活本真需求的一种内心回归。
所以,当充满着田野清香的呛籽菜和包谷糁摆在面前时,一股朴素的人生记忆和生活哲学犹上心头。
母亲制作呛籽菜的工序
备菜
1.家里的菜地,虽然没有超市里的好看,但却是无公害的,而且芥菜不招虫,故不使用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