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发有,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作协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其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获得全国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期刊发展史》,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
对于获评“山东大学优秀教师”及2019年“宝钢优秀教师奖”,黄发有老师谦逊地表示,这份荣誉,既是学校、学院对自己的鼓励,又是同学们的宽容与信任。身边的老师们都很勤勉,兢兢业业,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
黄发有来自福建上杭,与山东在地理位置上相隔千里,两次来到山大,最终扎根山大,是一种特殊的缘分。正如他在文章《再次出发》中记录的:“与山东有缘。我从五千里外的南国故乡,来到这片土地攻读硕士学位,南行上海攻读博士学位后,又再度北上,在此读书教学,娶妻生子。……谢谢这片土地上所有扶持过我和继续扶持我的人们。”
1999年,黄发有自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作为引进人才进入山东大学文学院工作。黄发有的教学与科研都在这儿起步。山大中文学科有辉煌的传统,山大的老师们不仅学有专长,而且始终注重自我的完善和品格的塑造。
最令他难忘的还有一届一届的学生:他跟学生们一起坐在小树林的条凳上讨论学术问题,有时争得脸红耳赤。尽管学生们的想法总有不成熟的地方,但那些看问题的新角度和不走寻常路的新观点如同碎金闪耀,总能带给他启发。而且,同学们那种敢于挑战的青春激情总能感染了他,让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年轻的心态。
在前辈的启发和同辈学者的激励之下,黄发有逐渐确立了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在改写和修订博士论文《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的过程中,黄发有发现不讨论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已经很难准确地给小说定位。以此为起点,他慢慢地将研究重点从当代作家作品研究转向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
2006年,黄发有调至南京大学任教。整整十年后,黄发有于2016年12月受聘为“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学者”,重回山东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工作。回到山大,同事和学生的热情、学校学院的支持,都让黄发有倍感亲切。
从弃商从文到以文学研究为志业
不同于多数从本科到博士都就读于文学专业的学者,黄发有教授本科主修的是经济学,大学毕业后还在福建的国营企业和合资公司工作了三年多。因为热爱文学,黄发有弃商从文,报考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因此,黄发有十分能理解理工科学生爱好文学、想要报考文学研究生的想法。黄发有表示,文学并不只是一种无用的点缀,没有了文学,世界和人生都会变得不那么丰富,不那么生动。一种新技术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被新技术所替代,而有价值的文学可能会历久弥新,让我们和古人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就是文理兼修的典范,他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时,同时讲授语言学、音乐学和数学、物理课程。”黄发有举例。但是,他也表示,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同学一定要全力补课,只有对文学研究有深入了解,跨学科的优势才能显示出来。
在黄发有的求学时代,跨学科背景也使他在读研初期产生过迷茫与困惑。起初,他以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以创作为主要任务,入学后才发现要专注于文学史研究或文学评论,为此还消沉了一段时间。
但是,他慢慢在尝试中找到了乐趣,并最终坚持下来。读研期间,他开始写一些评论,参加几个杂志举办的影视评论征文,还多次得奖。慢慢地,黄发有在文学评论中找到了乐趣,就开始写起了论文,总共发表了将近二十篇文章,其中短文居多,也有五篇万字左右的长文。
读博士期间,他逐渐坚定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志向,那段时间长长短短发表了五十多篇文章,其中有十几篇核心期刊论文,两篇被《新华文摘》转载。一路走来,一开始并不喜欢的文学研究竟成了平生志业。
从夯实基础到拓宽学术视野的培养思路
黄发有十分看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他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学生超过老师,社会文化才能进步。”要做好教书育人这件事,不仅不容易,而且很难。而学生们取得的成绩,总能带给他很多快乐。
他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登上山大讲台的经历,那是给新闻专业1998级的同学上专业基础课“中国当代文学”,这一班级的大部分同学次年还选了由他讲授的选修课“90年代小说研究”,结果班上两位同学转专业考上了北大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一经历让他体会到:教学确实可以影响学生,因此要对得起自己所面对的学生。
五六年前,黄发有给本科生开设过“流行文化与中国当代小说”的通识课,授课规模在270人左右,每年选课人数都在500人以上,最多的一年将近两千人,常常要通过抽签来确定选课名单,经常还有周边学校的同学来蹭课,课程的热门程度可见一斑。黄发有在每一次上课时总是非常用心的,一次课程下来常常说不出话。虽然已经教了整整二十年书,但黄发有坦言:“现在上课前还会觉得紧张。”
除了成绩,黄发有十分注重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面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他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与感悟:本科生重点在夯实基础,培养选课同学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让他们对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基础有基本了解。至于硕士研究生,一方面要查缺补漏,多读经典性著作,另一方面要对本学科的学术史、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到了读博士阶段,要多读书思考、多写作,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最重要的是选择有持续生长性的博士论文题目,通过系统地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甚至圈定一块独特的学术领域。这种对待教学一丝不苟的态度,成为黄发有深受学生欢迎的原因。
“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而言,老师上课主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发挥带路和指引方向的作用,而要领略大森林内部的风景,主要还要靠同学自己的阅读与探索。”结合自己学习思考,黄发有建议,人文学科的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书,有一定的阅读面,更要有深入研读的重点。在平时的学习中,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重点学习大师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细读一些原典,会受益长远。”这样的经验之谈,相信会使人文学科的学子受益匪浅。
从第一手史料到文学传播与传媒研究
如今,黄发有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这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经常会使用新闻传播学与文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文学传媒研究虽然新,但是文学媒介的原始材料往往都是第一手史料。最近二十年,他收集了不少稀见史料,譬如作家书信、审稿意见、稿费单据、会议简报等等。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是他现阶段的另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重大出版工程“新中国文学史料与研究大系(45卷)”的编纂已经到了收尾阶段。
传统的文学研究重点研究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与文学思潮,文学传媒研究则重点研究文学期刊、文学图书、文学副刊、文学网站、文学与影视的关系等等,从关注创作转向关注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关注文学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以前长期被忽略的读者成为研究文学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黄发有在给来自不同院系的大一学生上新生研讨课“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时,常常是从一本杂志、一本图书、一张藏书票、一册油印的电影剧本、一部网络小说谈起,对相关的知识、理论、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后,让同学们以主编身份写一本新办杂志的方案,介绍一本印象最深的文学图书,写一份导演阐述或剧本大纲。这种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很强,效果很好。2018年,还有学生回忆将近十年前上“发哥”的这门课的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黄发有并不刻意激发同学对文学传媒研究的兴趣,因为兴趣是长期形成的。有些同学选择这一领域,理由是它很新,做这一块更好发论文或更好找工作。黄发有对这类同学都会观察一段时间,如果他这方面的基础不扎实,往往会劝他改方向。
在黄发有看来,靠一种功利心,往往很难让人持续对这种研究保持热情。他认为,中文出身的同学如果对这一领域有兴趣,必须自觉地补课、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打好文学传媒研究的基础,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报刊、影视、网络的媒介属性,审视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苗立群 李雅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赵海霞
责任编辑/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