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与人联系的方式很简单——手指在键盘或手机屏幕上敲敲打打,就能和别人进行联系,无论他在世界的哪端。
但是在古代,那个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年代,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不知道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有多久没有手写过书信了呢?其实古代的书信和现在书信的含义是不太一样的。
现在大家把“书信”当作一个复合词来用,而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信”指使者,即传达信件之人。
书信又叫“书札”“手札”“尺牍”“简牍”“手简”等等。
“札”“牍”“简”“帖”之称,最初是各因书写工具而名的。写在木版上的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的称“简”,写在布帛上的称“帖”。
如晋王载之的《快雪时啃帖》、陆机的《平复帖》、米芾的《丹阳帖》等,都是书信。
米芾尺牍《丹阳帖》,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原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芾顿首。
中国古代邮政系统并不完善,特别是战争时期,所以才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以及“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信笺穿山越岭,当在手中展开,也许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哪怕短短几个字,都足以让内心波涛汹涌。
那么在靠书信才能传递消息的古代,又如何才能将信件送出去呢?
很多人应该都会先想到飞鸽传书。
在很多影视剧中,很多角色把需要传递的信息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塞进一个很小的竹筒里面盖好,绑在一只鸽子的腿上,再将鸽子放飞,鸽子自己就会飞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