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条江的南边都叫江南,以富庶文明著称的江南指江南省,同叫江南,却风马牛不相及,此江南非彼江南。
江南省缘起明初京畿直隶,清初建省,十六年开始分治,至民国建立,裁撤两江总督彻底分为苏皖两省,富庶繁华文明昌盛,税赋贡献一度全国占比三成,每逢科考上榜者更是几乎半数占榜,有“天下税赋半江南,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的美誉,“江南才子”由此而来。因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明太祖安葬于江南首府南京,满清皇帝南巡必亲谒孝陵,以正统承续自居,所以民间也把满清皇帝南巡戏称作“下江南”暗喻鞑虏至汉人地界,跟任何一条江的南边没有关系。
清江南省舆图
清光绪年间银币
乾隆《江南通志》刻本封面
有师友讲江南很早就有了,唐诗宋词多有咏颂,怎么能是江南省单占独享?其实唐诗宋词中的江南不同的诗赋指代各有不同,多泛指长江以南。唐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因为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北方强盛。隋朝命短,唐时这一情况是延续的,经济重心都在长江以北,如都城长安洛阳以及时称扬一益二的扬州成都均在长江以北,江北称江内,而长江以南为落后欠开发地区,也称江外,南方的几朝都会金陵南京也以“江外无事、宁止于此”得江宁名。唐诗宋词中提到江南往往有一种莫名的伤感,比如杜甫于长沙作《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晓畅乐理,雅善音律,曾常是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等王府贵族的座上宾。安史之乱后,漂泊到长江以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三月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留居到第二年春天,和流落于此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这首诗“江南”二字是点睛之笔,用江南的落魄与之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光鲜相呼应,形成强烈对比,反衬出相遇时的感慨,人生冷暖,世态炎凉。
又如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是一封书信,也可能是书信的一部分,不详,只是后人觉得写得不错,传抄留存,诗名是后人添加的。古人没有网络,往往会通过书信彼此联系,就像我们现在发微信一样,有时简单问候表达思念。韩绰与杜牧曾同在扬州为官,写这封信时调任长江以南的宣州,这几句话大概意思第一句就是说距离远,思念,然后介绍一下自己这边的情况,快到冬了,草都还没有凋敝,后面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扬州的夜景,问你韩绰正在哪里潇洒啊?这里“江南”也是泛指长江以南,也没有特定的区位,没有富庶繁华的江南的概念。
杜牧还有一篇《遣怀》也比较有名,也是那个时候写的: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是一首自嘲的诗作,大概意思为:落魄在长江以南拿着酒(边喝边)走,腰也细了,手里也轻了(暗喻自己喝醉了),(回想起)在扬州十年(概数)好像做梦一样,赢得了一个没有怎么去娱乐场所的好名声。
唐诗中经常会用江北富庶的扬州来反衬江南的落魄,因此扬州与江南经常同时出现在一首诗赋中,很多人会把扬州与唐诗宋词中的江南联系起来,与江南扬州的唯一来源江南省扬州府相混淆,甚至想当然的搞出所谓之“文化江南”,这个“文化江南”是不存在的。
康熙年间碑文拓本
包括什么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甚至什么吴越,跟江南都没有关系,没有任何史料指江南跟以上元素有关联。以富庶文明著称的江南唯一指江南省,江南省以前,江南多泛指长江以南,没有特定的区位,没有富庶文明的江南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