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合肥师范附小一年级语文课。 (视觉中国/图)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新的方案和标准将在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一个创新点,是首次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以避免过去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的问题。
突出变化在于“核心素养”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是2001年、2011年制订颁布的。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指出,现行方案和各课程标准,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新的课程与标准有很多变化。在课程方案方面,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张国华指出,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
如:道德与法治课程秉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理念,强化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要求。地理课程构建了以人类地球家园为主线,以认识全球和区域为知识基础,以地理实践和地理工具贯穿其中的内容框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课程在目标与内容架构上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加强了对共通性素养的培育。
“过去我们一方面强调核心素养、素质教育,一方面又觉得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落实。”教育部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强调,这次修订就是要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育人理念,推动育人方式的改革。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例,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的素养如何落实在育人方式改革上?这次修订就突出强调了语文实践活动,把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申继亮如是解释。
首次研制学业质量标准
随着新的方案和标准出台,未来考核和评价的方式也将随之转变。
在新的方案和标准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考试评价要强调素养立意。就是要在创设的情境、给出的任务当中去考察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去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是简单考察学生死记硬背。
申继亮举例,比如历史,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时间、人物、事件的考试要求,而是通过提供素材,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素养立意的考试命题,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素养的综合表现。“比如,《马关条约》签署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办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允许外国人来投资办厂,这两者有什么不同?”申继亮说,这不仅仅考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更主要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方面的素养。
对于新的方案和标准在落实“双减”方面的体现,田慧生指出,这次课程标准修订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的问题,就是避免过去超出标准要求,人为加大学习难度、深度的情况。
此外,田慧生还表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
具体来看,首先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其次,关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最终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国家督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原校长刘可钦参与了修订过程中的专题研讨和审议审核工作。在她看来,新方案和标准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呈现形式,是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再动员再部署的纲领性文件。
南方周末记者 贺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