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是不是一本,曲阜师范大学是重点一本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3-12 11:22:53

毕小芬在付费自习室 受访者供图

这一次她成功进入初试。她觉得自己就差一步就上岸了。那年复试转入线上,她看着屏幕上的自己,突然脑袋空空的,什么也回答不出来。最后,她被淘汰了。

失败是持续奋战的催化剂。这一次的失败让毕小芬难以消化,也让她彻底对考研痴迷。她到医院外租了个房子认真准备「四战」。2020年整个下半年,她都被隔音差的小出租屋吵得心烦气躁。更糟糕的是,她感觉自己记忆力没以前好了,过去一万多单词的储备量,只剩下五千多。这次,她连初试都没进。一向支持她的父母也劝她不要再考了。

她休息了两年,打算2023年卷土重来。她说上岸是她的梦想,经历了考研的各个环节,就差最后一步了。不过,就算今年考上,读完研究生已经32岁。于是,她现在还有个担忧,如果进了复试面试,导师会不会嫌她年龄「大」?

时间战术确实是这场考试里最务实的战术,能跑赢人潮的只有时间。2021年冬天,缩在深圳出租屋里的张然终于上了岸。出成绩那天,张然给爷爷奶奶打了电话,老人各给了5000元红包。同年一起「二战」的表姐也打电话来祝贺,张然事先听说表姐没考好,于是假装不知道,「谢谢,你考得怎么样?」

「哎,我今年应该不行。我要『三战』了。」

越来越像高考

考研正在变得越来越像高考。

在对考研热潮进行研究时,很难忽视的一点是,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青春期播下的应试种子早已结出一种思维方式。

出生于河南的一个小镇,毕小芬说自己「18岁之前就是为了考好成绩活着」。小学排名没有掉出过全校前3,小升初时县城初中从900人中选50个人,毕小芬考了第13名,离开了小镇。考到好成绩会让她有成就感,被老师关注,超越自己,这是她的乐趣。

高中她考到重点中学,但不在尖子班,这让她难过。高三重新分班,她考回了尖子班。但在尖子班,她感觉老师只在乎能考清北的人。

她最大的阴影是高考。那年,她发挥一般,考去一所211大学读医。那个学校之前听都没听过,她只认识排名前10的学校。某种程度上,之后的故事就是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越来越普通的过程。上了大学,她发现同学「综合能力」更强,而自己在社交和表达上都不够自如。她不甘心,考研到名校可以重新证明自己。而且,作为医学生,学历非常重要。

应试的痕迹在个体的身上留下,或轻或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考研氛围在大学校园正在变得越来越浓厚。

在济南大学,「二战」的谢桦还能记起图书馆的画面。「震撼」,她用这个词形容。早上7点开门,学生们就涌入图书馆。在这样一个大学图书馆,「安静」不是必需的。这像是一个为考生量身定制的图书馆,在自习室,大多数人都在刷题,而在大厅,人群都在放声背书。除此之外,学校的高楼层也设置有「朗读室」,考生们在里面大声背诵。等到晚上9点50,图书馆闭馆,学生们陆陆续续地走出,又转移阵地到附近的教室继续背书。在人群里,谢桦感觉「考研大军」变得如此具象,而自己就是行军队伍里的一员。

一些学校甚至因为高上岸率而被奉为「考研神校」,考研成为一块金字招牌。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为例,根据学校2021年公布的毕业生走向,师范生总体升学比例达到33.83%,非师范生升学比例也有29.29%。

曲阜师范大学的考生陆婷说,尽管曲师大只是一所双非一本院校,但在省内认可度非常高,作为老牌师范院校,「父母辈都很喜欢」。曲阜是教育圣人孔子的故乡,也是高考大省山东的县级市,而曲师大也自然而然地应和了这种气质。

陆婷大一入学时就发现了这所学校的特别。第一次走进学校时,到处都是拿着课本的人,搬着凳子在公共场合背书。她一开始对这所大学的氛围感到怀疑,但很快也转为理解。她说,来到这所大学就很难不考研。

作为师范专业学生,进入曲师大的大部分同学都抱着成为老师的梦想。以陆婷为例,她的职业理想就是成为大学老师,但对于当下的教师招聘环境而言,成为优质初中校的教师基本也得硕士起步。在一线城市深圳,深圳中学教师的豪华阵容几乎每年都会被拿出来谈论,无人不是名校研究生出身,超过四成是博士生。从大一开始,陆婷的老师就会反复提及一个观点,「如果不考研究生,那么就会被残酷的学校招聘淘汰」。

某种程度上,曲师大也创造了考研的条件。这个由济宁代管的县级市2022年上半年在济宁市内区GDP排名第6,陆婷每次从家去曲阜上学,都觉得是「离开城市进村」。疫情不严重的时候,她和同学每个月都要去隔壁GDP排名第一的邹城市玩乐,因为曲阜「什么都没有」,适合精心学习和考试。

正是这样一种氛围,让曲师大成为考研成功率最高的学校之一。校外,寄宿制的考研机构包围了这所大学。每年,大量学生专程到曲阜来租房苦读。一到考试季,曲师大方圆几公里内的公寓都会人满为患,七八百元就能租到一个有独卫的单间。暑假还有大批学生留校备考,学校开设了一个500多人的自习室,每天都座无虚席。

曲阜师范大学是不是一本,曲阜师范大学是重点一本吗(5)

曲师大学生在楼道点灯学习 受访者供图

考研经济

庞大的考研群体形成了一个市场,而围绕考研,你能想到的所有环节都可以成为生意。

考研培训是最显而易见的一门生意。根据《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达到112亿元,同比增长33.3%,预计未来3年仍将保持增长态势。考生多多少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考研机构,甚至自己也会成为其中一员。

李文兵和硕士研究生考试已经打了十年的交道。今年开考前,他发了条朋友圈说,「与十年前相比,读研似乎不再是一个纠结要不要读的可选项,而更像是一个必经阶段。」

2014年,「二战」上岸的李文兵在考研期间心生了做考研生意的想法。彼时的考验市场尚未成熟,考研机构良莠不齐,服务不到位,留给个人进行考研培训的空间。他在淘宝店上卖资料,此后还在直播互动软件上开课赚钱,一对一能收费6000-9000元,「一年能辅导十来个学生」。2020年,李文兵联合了几个研究生同班同学和同系师妹一起注册公司。尽管公司运营得没那么完善,而且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考研依然成为李文兵立足北京的经济来源之一。

普通人因考研获利,大机构也早已林立。「双减」过后,各大教培公司也在借助考研转型,新老巨头的身影布满赛道,有的甚至还宣布把成人教育业务定位为新的增长引擎。如今,个人IP也很火爆。在B站,机构推出的名师成为KOL;小红书上,无数的「学长」「学姐」等待考生的付费咨询。

围绕考试的生意是数不尽的。因为考试成风,图书馆等公共资源有限,付费自习室变得流行起来,在2022年已然称得上是一个行业。艾媒咨询预测2022年付费自习室用户规模为755万人,市场规模达到400亿元。在河北平乡,一个城区人口只有4万人的县城,在一年内开出了11家付费自习室。

酒店也能享受一点红利,哪怕一年只挣一个「旺季」。因为考试需要离考场更近,每年考研周,考点周围的酒店定价都需要考生提前抢购,并且不少酒店价格还会涨到平时价格的10倍左右。

考研甚至被计划托起一座「新城」。2022年5月,浙江湖州吴兴区人社局向国内高校发送了《关于邀请贵校优秀学子来吴考研学习的函》,其中提及,吴兴区将推出国内青年人才「考研新城」,为考研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公共课、自习课和免费辅导讲座等公共服务。

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大皖新闻的采访时说,该地参考了安徽毛坦厂经验,希望打造面向大学生的考研复读基地。「每年能聚集数千名毕业生,持续为地方发展赋能。」

根据规划,这个考研新城会修建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自习室,还将配备一个1000个床铺的大型宿舍楼,到今年有望再增加约2000个,后续总共达到5000个。

去年夏天,《钱江晚报》对考研新城进行了报道,其中提到,考研新城为考研的学生准备了每月500元的补贴,一名在杭州毕业的考生在每月450元的4人间住下。而开进考研新城的一家研习室已有百余名考生入住。

这场发热的考试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触手,在这几年间确确实实地改变了个人、学校甚至社会。

曲阜师范大学是不是一本,曲阜师范大学是重点一本吗(6)

辽宁大连的一所付费自习室走红,成网红打卡地

「肌肉记忆」

实际上,「考研热」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

教育领域的长期观察者、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向《人物》表示,至少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考研招生就有「考研热」类似的话题。在他记忆里,近几年来,考研报考人数只有一次下跌,发生在2015年,其余年份都在上涨,而恰好那年GDP增速最高。考研人数和经济增速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他不认为如今考研比过去更难。他举例说,199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只有29649人,那年本专科人数为60.88万人,而从最近的数据来看,2021年,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了117.7万人,相比之下,录取难度还不如当初。

「我们要冷静和客观地去评价『考研热』这件事。」他觉得,当下的「考研热」,本质上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后,学历贬值带来的递延效应,即「考研高考化」,核心追求从「考上好学校」,变成了「考上研究生」。

一个最典型的例证是「逆向考研」,即「双一流」名校学生考取「双非」院校研究生。以「双非」院校广州大学为例,2022年广州大学发布的研究生新生数据中,出现了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甚至北京大学学生的身影。2021年,深圳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生源中,「双一流」高校和本校的生源占了41%,创历史新高。

「考研高考化」趋向正在让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显现。对导师而言,出发点是搞科研,但对学生而言,很多时候只是需要文凭。陈志文接触了许多研究生导师,他们的压力都在近几年变大,「恨不得帮学生写论文」。他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研究生复试考试时,一个导师连问同学三个问题,同学一声不吭,后来这位同学向导师请求,「我更擅长选择题,老师能不能问我一个选择题?」这位导师回复说,「研究生没有选择题,只有探索题。」

不理性的考研热潮能否退去,关键还是要改变社会尤其是体制内单位唯学历的评价标准,但他知道这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扭转,而且「唯学历也有现实意义,客观上对社会公平有积极价值」。他审慎地建议应届生们,想想自己是否适合考研,考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同时在大学毕业生已经占据新增劳动力百分之八十的背景下,要认清自己只是普通劳动者,「先去干,成绩是干出来的」。

对考试的成功者而言,挑战永远还在。谢桦读研后,一些观念开始被颠覆。她打破了「要把分数考得更高」的惯性思维,不再关注成绩,而是打算在自己的专业里深耕下去,「单纯地自我满足」。「二战」上岸材料学研究生的张然,考虑以后进入火热的半导体行业。对于是否能攫住就业风口,他内心仍然忐忑不安。

对于失败者来说,无非继续战斗,或者是放弃。陈雅轩「二战」如果失败,她决定听爸妈的话离开广州,「回老家随便干点什么挣钱」。一名脱产备考两年但都弃考的考生,想法也发生了变化,「出去多听听多看看,上会儿班再想想要不要考研」。

尽管今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创下历史新高,但增量已经出现显著下挫。2022年考研同比增长21%,而2023年考研同比增长仅3%。陈志文分析,报考人数增量的明显下降有自然的钟摆效应、疫情下在线教育使学生对学业信心不足、一些人出国留学等原因。他预测,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会在未来几年持续增长,但不会再呈现出连续5年两位数的显著增长。

这场基数庞大的考试还在吸引着年轻人们进入。考场之外,希望和失望并行。对一些人来说,旧的考研战争刚刚结束,新的战争已经开始了。

曲阜师范大学是不是一本,曲阜师范大学是重点一本吗(7)

(文中除冯雨奂、陈志文,其余均为化名)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