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过:站在讲台上就是生命在歌唱,人生的每一种角色都要做优秀,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精神,将责任视为一种信仰,这辈子问心无愧。课堂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生命中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教师,一定会是一个幸福的教师。课堂精彩,你的人生就会精彩;课堂质量高,你的生命质量也会提高。如果你把课上成了对学生的一场煎熬,其实那更应该是对自己的一场煎熬。因为,教育不仅是与学生共度生命的历程,同时也是和学生一起追寻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历程。教师的职业幸福与尊严是学生给予你的,你的分量有多重,学生会在课堂上公平地把你称量,有很多时候它并不和你获得的奖金、荣誉成正比。
一晃眼,我已度过了28年的教育生涯,当了校长后,应该有七八年不在教学一线了,但每次到教室听老师的课,我依然有抑制不住上讲台的冲动,虽然每学期都要给老师和学生讲党课和思政课,但总觉得不过瘾,还是没有自己带一个班儿来得爽,这个时候我最是羡慕我们的老师。
回顾我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有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重在修技;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重在修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重在修身。
我初上讲台时,教高中政治。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过渡?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如何把时政导入课堂?一进入课堂,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因为是班主任,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都泡在课堂里。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
教了几年之后,教材早已熟烂于心,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换位思考后,我领悟到思想政治与教思想政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专业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课下反复地探索哪一种方法更适合、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
于是,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
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放弃对分数的焦虑,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引爆学生的“小宇宙”。这时候,我得逼迫自己成为学生的“偶像”,因为:引领需要高度。
当我放弃了对分数的焦虑,努力提升自我的时候,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作为老师,看到那些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因为你的烛照与引领,长大之后大有作为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此时我的课堂,教知识、教方法尚在其次,知识之外,能力之外,重在内在品格的养成,精神家园的构建与生命价值的探索。这些东西都不能以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以身教的方式去濡染学生,引领学生。
教学相长,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它的深刻含义。而当我将视野从学生的学习扩大到人生的兴趣、气质、品性之后,我不再只是一名学科教师,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上好一堂课容易,上好一门课不容易。修技,修艺,修身。境界越高,课的痕迹就越淡,终至无境,人课合一。无境的课堂,有品的人生,应成为我们教育人的追求,虽不能至,亦心向往之。
(李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