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老师,一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一等奖获得者,市级科研课题一等奖主笔,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写作达人,专注于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提高班级语文成绩。
《语文学习实践园地》
小学语文的习题批改,这里面有学问。
学生出错以后,教师如何指导,对于后续学习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不少的学生,总是在改错以后,又掉进了同样的“坑”。
教师应该对于学生出错做出深入的思考,挖出错题背后隐藏着的“病灶”来,并加以解决。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科学地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下面把今天在《语文实践园地》的批改中的做法记录下来。
1.处理错别字。
练习中写错别字的同学不少。我把正确的字用红笔写在旁边,供学生改错参考。
但是,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因为今后他还有可能写错,而且是同样的错法。
有个同学写“琴”的时候,加了一点在下面。
我故意问他:“是粗心了?”
他点头。
我说:“不是这样的。你想想,有的字下面是今,有的字下面是令,你思考过这是怎么回事吗?”
他说:“没有。”
我说:“这说明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粗心来解释出错。”
于是,我和他一起做了归类。
含有“今”的字:吟、琴、含、念。
含有“令”的字:零、铃、领、岭、玲。
前一类都是后鼻韵母,后一类都是前鼻韵母。形声字的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大多是相同或接近的。
这样一归类,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我让学生在错题记录中写一句:学习汉字,要多归类。
这样的做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在个别辅导的时候进行。
经常这样做,学生的错别字就会减少。
学生从中知道,所谓的粗心,实际上是对于知识掌握得比较含混,今后得多思考才行。
2.想当然型的错误。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第(2)小题,不少同学在第一个空里填上②后,想当然地就在第二个空里填入①。
当看到老师打了×之后,他们一时还弄不清楚为什么。
我说,用的是排除法对吧?是粗心了对吧?
学生刚刚点头,我马上说:“不是粗心,是你的做题方法有问题。”
我说:“题目做完了,再读一遍。这是最后一步,你没有这样做,对不对?”
学生读起来:“写春天来了,我们比喻一下心情。”一读就豁然开朗。
我趁机让学生总结一句,写在《语文实践园地》的封底内页:
“题目做完,再读一遍。”
我还要求他们经常看自己的总结。
3.遇到新知识的题目。
来自网络微课截图
二年级本来还没有学习排比,《语文实践园地》却出现了这样的习题。就是上图的那道题。
由于我有特殊情况无法到校,作业是委托班主任在语文课布置的,她仅仅帮我监督纪律。结果学生在这道题上大部分人出问题了。
怎么办呢?
首先,我问学生,没有学过排比,这道题还能做吗?
学生思考后,弄清楚了可以做——排除法。没有比喻,当然就只能选排比了。
但是,我并不满足于此,因为这是引入排比知识教学的好时机。
于是,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网络上的排比微课视频打开,让学生看了两遍。学生对排比便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网络上的微课,有的短小精悍,选择合适的使用,事半功倍。
这些是教学中的点滴之事,可是,正是有了这样的涓涓细流,最后才能汇成江河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