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肇启者,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开创了政治文明。《吕氏春秋·本味》说:“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画面中,黄帝居于庙堂之上,左右大监陪坐两旁,四位贤臣分立两侧。黄帝实施以德治国,对官员提出约法“六章”,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据汉代《淮南子》记述,黄帝治理国家,达到了天地人和境界,人与人之间,百姓不习伪,百官无私心,城郭不闭,道不拾遗,买卖不讨价,耕地不争畔,捕鱼不争水,相让以财,人皆长寿。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麒麟游于园,凤凰巢于阁,虎豹不妄食,鸷鸟不妄搏。周围其他部族纷纷学习黄帝的治国之道,前来朝贡。
八方巡行,劳心节用
黄帝虽然以武力平定了天下,却不愿以武力治理天下,于是开始他“治理民生”的伟大事业。他经常到各方巡行和视察民情,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不辞辛苦。《庄子·天地》说:“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焦氏易林》说:“黄帝出游,驾龙乘马;东上太山,南过齐鲁。邦国咸喜。”《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在他的身体力行下,人民安居乐业,天下海宴河清。
勋业永续,乘龙飞升
这幅画描绘了黄帝铸鼎之后乘龙升天,众大臣依依不舍的场景。故事出自于《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的铜矿石在荆山铸鼎,经过日夜操劳,一个大鼎铸成了。此时,一条金黄色的长龙,垂着长长的龙须从天下飞下来迎接黄帝,黄帝和他的后妃以及亲近大臣七十余人就上了这条黄龙。围绕在黄帝身边的小臣万分不舍,都争先恐后去拉金龙的胡须。龙须经不住拉拽,断了好几缕,这些百姓就留在了地上。黄帝于心不忍,就把自己使用的名字叫做“乌号”的宝弓抛了下来。黄帝乘龙升天的地方被命名为“鼎湖”。
画面中,展示了黄帝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三件珍贵遗产,第一件是大鼎,象征文治。第二件是乌号之弓,象征武功。第三件就是龙须,象征繁衍,龙须稠密就是多子多孙,繁衍不息。
缫丝制裳,冠冕垂拱
黄帝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始祖。《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相传黄帝之前,人们穿的是兽皮以及麻葛短衣,作用只是用来遮羞,抵御风寒、保护身体,从黄帝开始,中国先民开始有了正式的衣裳,并将服饰作为一种礼仪与制度教化天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画面中,高台之上,黄帝手抚丝缎,嫘祖端捧蚕丝,上下左右分别是采桑、养蚕、缫丝、纺织的场景。嫘祖是黄帝正妻,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教人种桑养蚕、制作丝绸的人,后世尊她为蚕神或先蚕,北周以后历代都有祭祀嫘祖的先蚕礼,为国家祀典之一,由皇后亲自主持祭祀。
舟车指南,万里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