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下》说:“(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汉书·地理志》说:“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
画面中,黄帝居右而作指南车以示四方,左侧三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从考古学上讲,舟楫在仰韶文化时期是有的。与仰韶晚期约同时的良渚文化中发现有划船的木染,是已有木船的直接证明。在仰韶文化中,也发现有船形陶器。当时人们用石头把大圆木中间凿空放在水里,用来载人载物。
艺种播谷,惠济苍生
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艺五种,抚万民。”《周易·系辞下》说:“(黄帝)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周书》则说:“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按古史传说,神农氏仅能种植黍、稷,而黄帝则能种植多种粮食作物,表明黄帝使当时的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画面中的场景:黄帝手持农具亲力劳作,人们按时播种五谷,以石镰收获谷物,使用臼杵和石磨盘加工粮食,经过加工后经蒸煮作为主食,使人们的温饱得以解决。
画野分州,经土设井
画面反映的是黄帝时期开垦土地、划分疆域的情况。据《子夏易传·系辞下》:“故黄帝尧舜氏制度数采,章封土田。”《汉书·地理志上》则说:“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
画面中,黄帝与手执石铲的大臣交流,左上方为经土设井场面,左下方为“八家为井、井开四道”场面,右上方为直步制亩场面,右下方为开垦土地场面。据说,后来的井田制就是从这个时期萌芽的。
建屋筑城,安居御凶
据《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新语》则说:“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黄帝以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画面中,黄帝端坐于明堂之上,与臣民正在商讨筑城事宜,前方有工匠抬着砖石,远处众人在修筑城墙、夯土为城,以抵御外敌和野兽袭击。
采铜铸鼎,万物系终
这幅画向我们展示的是黄帝采铜铸鼎的场景。《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下……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史记·孝武本纪》则说:“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
画中黄帝与大臣居中而立,身后有工匠在采铜,远处为首山之形。正前方,匠人们在完成制模、浇铸的工序。右下方,已经完工的铜鼎,即为天地人三鼎。黄帝制作铜鼎礼器的目的,是用来祭祀天、地、人。鼎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征,是礼仪文化的代表器物。如今,鼎已成为安定、团结、和谐、统一的象征。
握奇八阵,执玉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