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上海是他一生最难忘的痛。为了养家,他决定到上海去寻找出路。他的一位同乡徐子明先生,当时任教于上海的中国公学。在徐先生的热情帮助下,他的作品得到了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首肯,并答应为他安排一个工作,但当校长见到悲鸿时,说徐悲鸿还是个孩子,怎能工作?不久徐子明赴北京大学任教,徐悲鸿工作的事也没了着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他身上仅有的一点盘缠也用光了,最后因身无分文而被旅馆老板赶出大门。
在极度失望中,忽然接到了徐子明从北京的来信,嘱咐他去见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编辑惠铁樵先生,真是喜从天降呀!他怀揣徐子明的介绍信立即前往商务印书馆。挥先生看了介绍信及他的几幅作品之后非常满意,答应让他为中小学教科书画插图。一阵温暖的感觉顿时涌到了悲鸿的心里,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可是,当他再次来到商务印书馆时,又被告知国文部另一个主事人认为他的画不合格,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了。
徐悲鸿立刻感到全身都在颤栗,心好像也要裂开了,血不断地涌出来。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强烈地摆住了他。于是,他不顾一切地狂奔到黄浦江边:沦落上海的苦闷,找不到职业的烦恼,饥寒交迫的痛苦已经把他折磨得精疲力竭,突然降临的希望又这样破灭了……面对滚滚不息的黄浦江,他准备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时,他忽然想起了父亲临终时的教导,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帮助过他的人,想到了自己的理想,不禁泪如泉涌……默默地对自己说:"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啊!"
辗转数年后,徐悲鸿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赏识和帮助。1918年,他来到北京大学任画法研究会导师。第二年,得到了留学法国的机会,生活的天空渐渐露出了迷人的蔚蓝色。
发愤苦学的留学生活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在外国的中国留学生常受到一些人的歧视。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听了异常愤怒,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从此,徐悲鸿学习得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时,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直到闭馆才肯出来。当时,法国最享盛名的画家达仰先生非常喜欢徐悲鸿,他从这个中国青年人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收他为学生,每个星期天都可以让他去达仰画室学习。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他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
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这时,那个在众人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后来,徐悲鸿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潜心研究西方美术,后来他终于成为中国美术界学贯中西的大家。
1927年,徐悲鸿学成归来,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等,为我国美术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是伟大的艺术家,又是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02 逆境,是一个人最好的增值期徐悲鸿的老师达仰先生曾说过,没有经历过苦境的人,往往缺乏宏大的志愿,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都是意志和毅力最强的人。其实,画家徐悲鸿也如此。我们知道,世界上受过苦难的人很多,不是每一个经受苦难的人都能把它化为财富的。徐悲鸿做到了。关键是生活再苦,他却始终志存高远,在勤奋的学习和打磨中才练出了一身好功夫,应验了中国那句古话:业精于勤。
人生中所经历的人与事,都是来觉悟你,成就你,圆满你。苦才是人生,痛苦、逆境和无常是生活的日常,把逆境与磨难看成是一笔难得的财富,这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
1505年,王阳明因上疏言事,得罪权臣刘瑾,被捕入狱,严刑拷讯。纵然在暗无天日的狱中,王阳明立志成圣的信念依旧未消沉,他静下心来研究学问,还与一同被捕入狱的难友相与讲诵为乐:"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任何情境,可以让你痛苦,也可以让你快乐。凡事看坏的一面,即使身在天堂,也会感受地狱的痛苦;凡事看好的一面,即使身在地狱,也会感受天堂的幸福。
王阳明被贬龙场时,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王阳明反过来照料随从,讲笑话让他们开心。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人生没有到不了的春天,逆境还常常是人生转机的开始。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 ,在困难中做事,做困难的事,你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此消彼长,黑夜过去即是黎明,静下心来光明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