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育智慧:闻一知十,教学相长
《论语》感悟(八十四)
文/王营
原文: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5.9 孔子对子贡说:“你与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与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便可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仅仅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我与你都不如他。”
感悟:子贡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有一天孔子问子贡:“你与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子贡的回答一则说明他有自知之明,谦虚好学;二则说明做学问要以颜回为榜样,学会闻一知十,举一反三。孔子肯定了子贡的观点,并非常谦虚地说:老师我也赶不上他呀!我们都应该向颜回学习。
这一则简短的对话,揭示了教育教学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闻一知十”和“教学相长”。何谓“闻一知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学会了一个知识点,可以由此散发开来,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考,掌握与此相关的更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综合解决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学习了数学上的一个定理或公式,围绕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许许多多的变式训练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闻一知十的学生,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能闻一知十的学生,则缺乏思维的综合和变通能力,同样的问题,改变一下说法,或者颠倒一下顺序,就会束手无策。
“闻一知十”即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我们承认,由于学生先天秉赋的差别,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这一能力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有的学生在文科学习中能做到“闻一知十”,有的学生则在理科学习中善于融会贯通。但是,我们要相信,由“闻一知二”并非不能过渡到“闻一知十”,因为能“知十”的前提是“知二十”或者更多,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多积累知识,让学生见多识广,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头脑就会越用越灵,“闻一知十”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关于“吾与女弗如也”,有人曾翻译为“我同意你的看法,你是不如他。”这是望文生义,曲解了圣人的本意。我们常说:“有状元徒弟,不一定有状元老师”,韩愈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既然弟子在某些方面胜过老师,老师为什么不能向弟子学习呢?因此,孔子是在告诉我们,教和学作为矛盾的双方,应当互为促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看到自己每一个学生都超过自己,取得比老师更大的成就,并以学生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圣人孔子深谙此理,何况我们都不是圣人?尤其是在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和信息的更新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
有些时候,教师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不如学生多,也不如学生新,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遇到这种情况,当老师的就要暂时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凡是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向学生当面请教,这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至少说明教师尊重学生、尊重真理,最终把事情搞清楚了,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提高。相反,若固执已见,坚持把错误的知识教给学生,等学生将来发现老师骗了他,丢人的反而是老师自己。
学习目的是弥补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不足,许多时候教师都在扮演着“闻道在先”的角色,当学生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并向老师提出疑问时,老师确实有点抹不开面子。静下心来想一想孔子和子贡的这番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教师面对学生时的开心和坦荡,他为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骄傲,这是一名智慧型教师对待学生应有的态度,也是为师者的一种心胸和气度。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如果每一名教师能以这种态度对待学生、对待同事、对待自己,孜孜以求地探求教育教学的规律,实事求是地研究教育教学内容,教育的理想何愁不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