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因为孤独,一个人去看海吗?#,这个问题很好,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回答好很不容易。怎么说呢,孤独是生命的常态,是发自内心的,是生命体验,属于精神属性。孤独面前,智者选择思考,愚者想着逃避,这与环境无关,与人多人少、看不看海、进不进山、听不听雨都没有关系!而是如何认识孤独、如何享受孤独、如何升华孤独的问题。
何为孤独,为何孤独,如何孤独,前人先哲之述备矣!汉魏以降,特别唐诗宋词元曲中比比皆是。
孤独是曹孟德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柳宗元的“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杜甫的“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白居易的“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是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朱淑真的“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是李煜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是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李清照的“冷冷清清、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是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岳飞的“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无人听”,是辛弃疾的“把阑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蒋捷的“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顾贞观的“我亦漂零久,问人生,到此凄凉否”,是纳兰性德的“山一更水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也是张爱玲笔下的“吃完饭,洗完澡,穿好衣,却不知道去哪里,去找谁”,还有很多很多,总之,孤独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孤独,诗歌将缺乏深度和力量。
哲人更理解孤独,尼采认为,孤独是一种常态,不同的人在面对孤独时会有不同的状态和选择。神灵是孤独的最高境界,代表着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和与宇宙奥秘的契合;野兽则是孤独的原始状态,表现为孤独的痛苦和无助;哲学家则是在经历了孤独的磨砺后,能够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孤独,在孤独中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反复告诉我们:“生命从来没有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有我们的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就象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生命中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人生终究是一场单人旅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活着,就是一百年的孤独”“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我们笑着说再见,却深知再见遥遥无期”“他终于明白,一个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孤独、孤独感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表现,孤独与生命相伴,是思想的结果,是生命体验和感受,躲是躲不掉的。看大海,旅游,写作,孤独依然,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