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国之重器,法典则是重中之重。2020年5月28日15时08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5月29日下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主持学习。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采取了先制定民事单行法的办法,制定了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这些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分散立法导致现行不同的民事单行法所规定的民事权利散乱零碎,并未形成一个规范的、有机的民事法律系统。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任务愈发迫切,中国更需要一部自己的民法典。然而,制定颁布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民法典并非易事,它需要有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及深厚的法学沉淀。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54年、1962年、1979年、2001年,我国先后共4次启动民法典制定工作,但都因为客观条件不成熟而不得不中止。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编纂民法典确定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随即启动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并作出了先制定民法总则、再系统整合民事法律的“两步走”的民法典编纂工作部署。经过两年多的论证、征求意见、修改,民法总则按预定进程顺利制定出来,民法典编纂工作由此迈出关键性一步。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承载着几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亿万人民的梦想,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良法是善治的前提。1260条,10万余字,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条文、字数最多的一部法律。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它是在现行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编订纂修,是对我国现行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性整合、修改和完善。民法典尊重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民事权利,强调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一致性,它将民事主体的活动纳入统一的民法规范之中,建立起严谨的民法秩序。它紧紧围绕着人的权利而编纂,每个公民从出生到去世,一生中各阶段的权利,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老百姓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权利保护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这也意味着法治中国建设将揭开新的篇章。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必将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