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老聃、老阳子、老莱子、李耳。厉乡、洛邑、沛地、蒙山、散关、槐里。
第三十五章:老子隐居——不朝楚王(前479年,楚郊蒙山)
史源:《高士传·老莱子》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於楚王,王於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铁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於江南而止。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仲尼常闻其论,而蹙然改容焉。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所终也。
译文:老莱子,楚国人。当时世道太乱,为了逃避乱世,耕种于蒙山的南面。苇草为墙,蓬草为室,树木为床,蓍草为席,清茶淡饭,垦荒播种。有人敬言于楚王,蒙山居住着一个世外贤人,于是楚王亲自驾车来到老莱子居处,此时老莱子正在编织簸箕,楚王说:“寡人想请你出山,辅助我治理国家”老莱子回答“好的”,随后楚王回宫。其妻子打柴回来,问老莱子:“你答应了”?老莱子回答:“是的”。老莱子的妻子说:“妾听说,可以给你酒肉人,就可随时鞭打你。可以给你官位人,就可随时斩*你。妾可不想为人所制约。” 说完丢掉簸箕而去,老莱子即随妻而去,一直行至江南才止步,妻子说:“鸟兽掉下的皮毛,可以做衣御寒,鸟兽遗下的谷物可以足食”。孔丘常听其教诲,而顿改容颜。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修身之用。而其归宿,世人不知所踪。
史源:《烈女传·楚老莱妻》楚老莱子之妻也。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陽。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缊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之楚王曰:“老莱,贤士也。”王欲聘以璧帛,恐不来,楚王驾至老莱之门,老莱方织畚,王曰:“寡人愚陋,独守宗庙,愿先生幸临之。”老莱子曰:“仆山野之人,不足守政。”王复曰:“守国之孤,愿变先生之志。”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戴畚莱挟薪樵而来,曰:“何车迹之众也?”老莱子曰:“楚王欲使吾守国之政。”妻曰:“许之乎?”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以鞭捶。可授以官禄者,可随以鈇钺。今先生食人酒肉,授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妾不能为人所制”投其畚莱而去。老莱子曰:“子还,吾为子更虑。”遂行不顾,至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老莱子乃随其妻而居之。颂曰:老莱与妻,逃世山陽,蓬蒿为室,莞葭为盖,楚王聘之,老莱将行,妻曰世乱,乃遂逃亡。
译文:楚老莱子之妻也。老莱子逃避乱世,耕种于蒙山的南面。苇草为墙,蓬草为室,树木为床,蓍草为席,衣简食素,垦荒播种。有人敬言于楚王:“老莱子是一位贤能之士”。楚王想施与壁玉和锦帛于老莱子,请老莱子辅佐朝政,但是害怕他不来,于是楚王亲自驾车来到老莱子的居处,此时老莱子正在编织簸箕,楚王说:“寡人愚笨,独守国政,烦请先生辅佐”。老莱子回答:“平凡的山野之人,没有能力帮你治理国家。”楚王回答:“孤家寡人治国,愿推崇先生的意志。”老莱子曰:“好的。”随后楚王回宫。其妻一手拿簸箕里的菜,一手胳膊夹着柴草回来,说:“这么多的车辙,是何人来过?”老莱子回答:“楚王想请我去帮他治理朝政”。妻曰:“你答应了”? 老莱子回答:“是的”。老莱子的妻子说:“妾听说,可以给你酒肉人,就可随时鞭打你。可以给你官位人,就可随时斩*你。以后先生食其人的酒肉,授其人的官禄,为其人所制约,能否免于危难?妾可不想为人所制约。”说完丢掉簸箕及菜而去。老莱子说:“你回来,我为你改变主意”。追随妻子而去,一直行至江南才止步。妻子说:“鸟兽掉下的皮毛,可以做衣御寒,鸟兽遗下的谷物可以足食”。老莱子随其妻过着简朴的生活。诗曰:老莱与妻,逃世山陽,蓬蒿为室,莞葭为盖,楚王聘之,老莱将行,妻曰世乱,乃遂逃亡。
论述:上述两段文史资料,源于两个书本的记录,其文字少有不同,其文意大致相同。结合上文分析如下
1、当时世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这句话中给我们带来的信息为老莱子不是本地人,而是因为避乱逃离到楚国郢都之郊的蒙山。那么是从何地而来。是因何事而避乱。这两个信息不是太明确,但是有一点比较明确,那就是乱世不是指的楚国内乱而是因为楚国之外的乱世逃到这个地方隐居。这也就是本书所要表述的,这个老莱子就是老子,这里的乱世实指周王室内乱和各国战争不断。在前章节也有所说明,那就是在王子朝奔楚以后,老子辞去征藏史一职,闲职于宋国沛地,由于讲学传道,自然也游走于当时的陈国,楚国,宋国,秦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的一些地方都有老子当时讲经传道的遗迹。因为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守藏室中的王朝三代重要图书和史料,而身为守藏室史的老子也就有了无以言表的罪过,故而辞职归居,但这并没有消除因为王子朝奔楚的隐患,因为有一个影响周室王位的大事,那就是象征王权的九鼎被王子朝带走,而老子是知情者,而周王室却不想让世人所知。还有一件非常触动人心的事件,那就是客居在楚国的王子朝,十几年都过去了,最后还是被周敬王派来的*手*死,基于这些原因,才是老子逃离周王势力而离开宋国沛地,来到楚国改名换姓隐居。那么是什么时间离开宋国沛地而来到楚都附近蒙山,综合考证应该是老子七十二岁后,也就是在老孔四会不久,是因为这个时期,宋国,楚国,陈国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乱不止,也影响到老子在沛地的生活,而王子朝事件的隐患依存,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老子来到楚国腹地隐姓埋名生活的开始,
2、人或言之楚王曰:“老莱,贤士也。”这句话说明老莱子在此地已经居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当地已经有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已经深入到楚国的高层,以至于有人以贤人之誉向楚王推荐。那么文中的楚王是谁?是在何时间?是谁向楚王推荐老莱子?根据前述之文孔子适楚与老莱子相会于楚国郢都郊外,是为公元前489年的夏季,楚王为楚昭王,而这一年的秋季,楚昭王死于城父。而后是其子继位史称楚惠王,而楚惠王继位以来,诸侯国战乱不止,楚国也发生了白公胜篡位之乱,争斗多年,而在公元479年秋才彻底平定。根据相关史料,请老莱子出山的就是楚惠王,时间为公元前479年。
3、楚王聘之,老莱将行,妻曰世乱,乃遂逃亡。从这句诗中即可看出由于老莱子没有应楚王之约,而是随妻逃离此地,后人即不知所踪。
4、孔丘常听其教诲,而顿改容颜。从这几句话中,给我们提示出一条重要信息,那就是孔丘常听其教诲,而顿改容颜。孔丘常听其教诲,这句话说明孔子并不是只有一次与老莱子相会的经历,而是有过长期的亲密接触。而孔子在楚地却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而且是短暂的停留,这就说明老莱子并不是长期在楚的原住民。在因孔丘常听其教诲,那就是老莱子是孔子心中的老师,即孔子言:老聃是吾师也,而历史上能称于孔子老师的人,也只有老子一人。孔丘常听其教诲,而顿改容颜。这句话是说的那一次见面,让孔子而顿改容颜,关于这个问题,在本书老孔五会——孔子适楚中将有详细解释,时间是公元前489年。
5、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修身之用,而其归宿,世人不知所踪。老孔四会之后即公元前500年后老子来到楚国隐居,直到公元前479年,前后二十一年中,老子长期生活隐居楚国腹地,在此期间,讲经传道,存世于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修身之用的史实,当时其声誉的已经传到楚国的高层,这才有人向楚王推荐,那么这个向楚王推荐的老莱子的人是谁?那么老莱子著书十五篇又是些什么内容,关于这些问题,将在楚简老子——老莱15篇中给予论述。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前479年 ,楚惠王十年 。吴人伐慎,白公胜击败吴师,请以战备献,遂入郢。秋七月,白公胜*子西、子期于朝,劫惠王,又*子闾与管修,自立为王。叶公诸梁率方城外之师入郢,与国人合攻白公胜。胜奔山而自缢死。叶公诸梁兼令尹、司马。陈乘楚乱,恃其聚而侵楚。老莱子为避战乱,南适蒙山,著《老莱子》15篇,言道家之用,后隐于江南。
论述:通过上述史料得以证明老子楚地隐居,楚王礼请,逃离楚地为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十年 。
老子游秦——老子出关
史源:《庄子•杂篇》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译文:阳子居在宋国的南之沛地(今江苏沛县),老聃将要到秦地闲游,两人预约在沛地郊外相会,但是两人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方才见上面。
论述:上述史料中的阳子居是老子在沛地的管家,也是老子的弟子。从这一段史料中,也明确的知道此次的出发地是宋国的沛地。而此次出游秦国具体时间,综合考虑应该是在公元前515年老子辞去周都守藏室官职之后至公元前500年老子离开宋国沛地到楚国蒙山隐居之前。通过上述史料,我们也可得知,在后老子西行出关之前,老子也有到秦国闲游的经历,也就是说老子入秦,而非老子出关入秦的第一次。从上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知老子去秦国而用的一个字叫“游”,“游”即游历、闲游。游也喻示着自由进出。而事实的老子“出关”则隐喻着无奈的逃离。
老子遁行——无奈逃离
前文已经论述老子从公元前500年从宋国沛地来到楚国蒙山隐居,至公元前579年在楚国已经居住了二十一之久。而这一年却因为有人以老莱子贤人之誉向楚惠王举荐,而楚惠王为了表达自己的诚心,并且亲自上门拜访,请老莱子来朝辅佐国政。是因为这件事导致老子不得已才离开楚国,严格的讲应该是不得已逃离楚国。那么是什么内在原因让老子不得已逃离楚国呢?因为老莱子如果到楚国朝廷为官,过不了政审这一关,因为这个老莱子就是前周朝王室的史官老聃,过不了政审这一关主要有如下几点。
1、因为此时的老子是以楚人的身份在蒙山隐居,世人皆称老莱子,而非前周朝王室的史官老聃,一旦入朝,一定会遇到随王子朝叛逃到楚国的王室官员,这其中就有前老子的顶头上司前周朝太史州黎,不用通过调查就可以证明老莱子是前周朝王室的老聃。
2、因为老莱子祖籍并不是楚国人,他是七十二岁后来到楚国隐居的老聃。他无论说是楚国的那个地区的人,只要是在楚国之地,没有楚王不可以查证清楚的地方,这就必然会识破老莱子并不是楚国人,一旦查出,就必然会暴露老子的真实身份。
3、因为老莱子是隐姓埋名的老聃,而老聃入仕的国籍是宋国,其采邑为宋国的沛地,其父是宋国司马老佐,因为宋国和楚国是世仇,老子的父亲老佐就战死于宋楚的彭城之战,一旦查出,老子就会惹祸上身,别说为官之利,就连性命都难保。
4、如果老莱子应约楚王来朝做官,当老莱子的身份被确认为前周王室的老聃的时候,楚惠王一定会向老子问及九鼎,而此时老子该如何回答?如果实情实说九鼎被王子朝带到了楚国,而楚国根本没有收到王子朝敬献的九鼎。如果不实情实说又不是老子行事的风格,况且无论此时说出的真话和假话都不利于老子。
5、老子曰:“唯与阿,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译文:真话和假话,两者有什么差别?赞美和批评,两者有多大差别?但是大王的权威是不可以不畏惧,无论是真话和假话,无论是赞美和批评,在大王的眼里没有对错,只有喜恶,因为大王的喜恶能决人生死。
上述几点原因才是老莱子不朝楚王,逃离楚地的真正原因。
逻辑演绎:楚惠王从老莱子处回来,心情非常开心,因为他今天亲自去了老莱子处,并征得老莱子的同意,答应来朝辅佐国政。第二天早早的来到朝堂前等待老莱子的到来,一天过去还没有看见老莱子的影子。第二天,楚王差人去打探,差人回报:“老莱子处有牛车印迹,其出行方向不明”。楚王听后大惊,却不知缘故,立即秘密的发布通缉令缉拿老莱子,快马将缉拿老莱子的通缉令送达所有出入楚国的关口。
声明:本今日头条文案为作者数年考证,原创首发,后续篇章将每日不间断发表,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若发现有抄袭、剽窃的行为,本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