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错误在于本质与现象,白马非马这一错误命题在于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17:10:49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4.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8.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是( A)

A. 实践性 B. 科学性 C. 革命性 D. 阶级性

二. 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三、判断题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错误)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错误 )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7.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18.《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0.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

时间( D)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2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2.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3.辩证的否定是(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联系的环节

C. 既克服又保留 D.扬弃

三、判断题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错误)

2.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

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错)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错误)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0.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2.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3.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5.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1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17.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1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 )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19.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或减少,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大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A)

A.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

C.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D.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 59%。90 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B)

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事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21.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B )

A. 因果联系 B. 必然联系 C. 主观联系 D. 本质联系

22.《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B )

A. 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 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 D.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23.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B)

A. 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 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 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24.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D )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5."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B )

A.颠倒了事物形态的功能之间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

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 D.模糊了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三、判断题

1.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错误)

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正确)

3.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正确)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A.物质生产方式 B.自然地理环境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6.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7.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8.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9.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0.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1."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3.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4.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6.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B)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全盘否定的分析方法

1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D)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8.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B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 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 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 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19.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B )

A.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 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 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20.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 D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1.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C)

A.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 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自由理性的外化

2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D)

A.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 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4.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ABCD)

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三.判断题

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错。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正确)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错)。

理解: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第四章资本主义本质及规律

一.单选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B)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B)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D)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C)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D)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D)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C )

A.剩余价值理论 B.价值规律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商品二因素理论

13.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B)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17.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B)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D.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18.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19.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B)

A.民法B.宪法C.刑法D.行政法

20.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D)

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C)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22.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D )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除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A )

A. 资本主义技术构成的提高 B. 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C. 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D. 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24.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 6000 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C )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25、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那些因产品积压而*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

A. 劳动补偿 B. 价值补偿 C. 实物补尝 D. 增殖补偿

26、某资本家投资 120 万元,每次投资所得剩余价值是 30 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 5: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C )

A.20% B.25% C.150% D.200%

27、某资本家投资 100 万元,资本有机构成 4:1,m′=100%,一年周转 4 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D )

A.80 万,100% B. 40 万,400% C. 40 万,100% D. 80 万,400%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

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

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

2.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ABCD)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

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AB)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5.简单商品经济中所包括的各种矛盾主要是(ACD)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这表明(ABCD)

A.缺少使用价值和价值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成为商品

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C.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D.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也不是商品

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是(ACD)

A.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具体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人类劳动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D.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8.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和生产这种商品的(BC)

A.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

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CD)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10.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BD)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速度提供了依据 D.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1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C)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1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ABCD)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13.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公式是(AC)

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C.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D.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BCD)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三、判断题

1.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错误)

2.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错误)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正确)

4.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正确)

5.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正确)

6.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错误)

7.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 (错误)

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正确)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D.国际康采恩

3.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4.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C)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5.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C)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D)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B)

A."代理制" B."个人联合" C."企业联合 "D."参与制"

9.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B)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A)

A.全面的社会化 B.全面的商品化 C.全面的市场化 D.市场的计划化

11.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C)

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 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D)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D)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BD)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3.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ABCD)

A.垄断不能消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C.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D.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4.垄断价格是(ABD)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5.垄断利润是(ABD)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三、判断题

1.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正确)

2.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错误)

3.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正确)

4.资本主义国家有了经济计划就能从根本上克服生产无政府状态。 (错误)

5.有人认为,一些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说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规律了。 (错误)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文艺复兴运动

2.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坚持(C)

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共产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专政D.社会主义方向

4.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5.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B)

A.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 B.实现共产主义

C.解放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

6.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B)

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三、判断题

1.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因为它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错)

2.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完全失败。(对)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一、单项选择题

1.采用"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方法的是(B)

A.空想社会主义者B.马克思主义

C.唯物主义D.唯心主义

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段话出现在(D)

A.《资本论》中B.《共产主义原理》中

C.《哥达纲领批判》中D.《共产党宣言》中

3."人的依赖性关系"指(A)

A.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物的依赖性关系"是(B)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6,"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C)

A.相互矛盾的 B.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C.有着内在联系的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7.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

A.消灭利益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工业与农业差别

8.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D)

A.原始社会 B.阶级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二、判断题

1.实现共产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对)

2.既然一国或少数国家可以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一国或少数国家也可以实现共产主义。 (错)

问答题:

1.列宁对物质概念的界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学习唯物辩证法,如何增强思维能力?

学习和掌握唯物辨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辨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5.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们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0.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1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原理?

真理与价值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合理的、正确的轨道。

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确实了主体意义。

1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它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4.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力量较弱,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些。

PAGE

19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