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一切邪恶的人深恶痛绝,最深刻最狠毒的诅咒就是“不得好死”。啥意思?就是为天命所绝,兵刃所伐,王法所*,病毒所侵、毒虫所蜇,直至气断身亡,总之不得寿终正寝。
这句话出自圣人“不得好死”不光是民间的一句咒语,圣人早就说过。但却不是诅咒。
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的子路“行行如也”,天性坦荡耿直,太过拘泥于礼制,到了让人生畏的地步,因此孔子多次评论说“野哉!由也!”是说子路粗鲁,率性,并预言道:“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是就子路的强横性格做出的预言,估计以之路的性格而言,怕是不能善终。而另一位圣人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是就强暴妄为、不遵循自然规律的结局而言的。
由此可见,不管是性格强横,还是自大妄为,其结局都很惨,都不得好死。
但是,我们所说的不得好死多是骂人的话、诅咒的话。而圣人们所说的不得其死,不是诅咒,也不是骂人,而是自然规律下的必然结果。
老子的天道观:弱者道之用天道是什么?天道就是道的运行法则、自然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弱者道之用”,即柔弱是道的实现方式:万物虽为道所生,但万物并不感到自己是被造就的,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生自长”,强力为之的“拔苗助长”是人为的强制行为,因此是悖道的,必定事与愿违。
道的柔弱,是慈柔而不是懦弱,是能而不为的自然,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的自性,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自若,是包容与大度,就像成年人跟儿童玩耍,总是让着孩子,他是谦让不争,而不是惧怕小孩,这才是慈柔。
“柔弱”的的对立面是“逞强”。因为逞强者刚愎自用,自矜、自伐、自是、自见、自彰。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逞强”造成的,老子提出“柔弱”的主张。针对的也是“逞强”,并提出“处下”“不争”的观念。
柔弱的作用,体现在人类方面,则是“柔弱胜刚强”(36章),那些被人类赋予“坚强”含义的东西,都是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是属于生存的一类。比如76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僵硬了。草木的形质是柔软的,死掉了,就变得干枯坚硬了。因此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即“坚强”的意味着失去了生机,“柔弱”的则充满着生机。
“不得其死”的原因是,不懂柔弱胜刚强、勇于敢则*的道理自然界的一切概莫如此,这便是道的真相,因此老子得出结论,柔弱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勇于敢则*,勇于不敢则活”(73章)。
勇气固然可嘉,但若不是基于慈柔的爱心的行动,必然遭致惩罚;相反,行动前若能判定这种行为是否合适,则必定有益处,是应该提倡的处世之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无有过之于水也,以其无物可以易此攻坚者也。水之能胜刚也,故弱之能胜强也。天下莫无不知者也,而莫之有能行者也。
关于恃勇逞强的例子,孔子也有类似的说法 。一次,孔子对颜渊说:“受重用时,就展露才华;不受重用时,就韬光养晦。只有我和你能做到!”子路说:“您带兵作战时,让谁辅助?”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我不与也”,意思是批评子路勇猛过人,不计后果的人,无疑是求死。这与老子说的“勇于敢者则*”是一个意思。
两位圣人都反对强梁,所不同者,孔子是指强悍但简单粗暴,不谨慎的人,常常铸成大错,不会善终。而老子则是指人力逞强,背道而行,死于非命,子孙绝祭,烟火不继。因此,老之言更深刻,更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