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玉藻
【原文】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龙卷①以祭。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皮弁(biàn)②以日视朝,遂以食③,日中而馂,奏而食。日少牢,朔月大牢;五饮:上水、浆、酒、醴、酏。卒食,玄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御瞽几④声之上下。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
【注释】
①龙卷:俗称龙袍,天子的礼服。
②皮弁(biàn):一种武冠,用白鹿皮制成,形似今天的瓜皮帽。这里是指皮弁服,即配合皮弁所穿的全套服装。
③食,指朝食。古人每日的正食有两顿,日出而朝食,日落而夕食。
④几:考察、辨别。
【翻译】
天子戴的冕,在冕的前面悬挂着十二条玉串,冕的顶上有一块凸出来的岩板。祭天地和宗庙时,天子要头戴这种冕,身穿衮龙之袍。在春分当天,天子则头上戴冕,身穿玄衣缥裳,在国都的东门之外举行迎日之祭。每月初一,天子也要穿戴相同的服饰,以特牲告于明堂,而颁布一月的政令于南门之外。如果是闰月初一,则要将明堂上左边一扇门合上,只开右边一扇,天牲;每月的初一,则有牛羊豕三牲。天子有五种饮料,其中以水为最上等,其次是浆、酒、醴、酏。食毕,更换朝服为玄端,就进入内寝休息。天子的言行分别由右史和左史负责记录;侍候天子的乐工,负责察辨乐声是否异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天子谨言慎行,及时了解政令的得失。如果年成不好,天子也应该带头身穿素服,乘素车,吃饭时也不奏乐。
【原文】
凡禁食,不禁食;食于人不饱。唯水浆不祭,若祭为已偞卑。君若赐之爵,则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饮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①也,二爵而言言②斯③,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坐左纳右,坐右纳左。凡尊必上玄酒,唯君面尊,唯飨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棜,士侧尊用禁。
【注释】
①洒如:肃敬貌。
②言言:和敬貌。
③斯:语助词。
【翻译】
陪长辈吃饭,不能只顾自己吃。凡是作客吃饭,都不能吃得太饱。在地位相等的人家吃饭,所有的食物都应先祭,只有水和浆不祭,因为水和浆并非盛馔,如果也祭,就会有失自己的身份。臣子侍饮于君,君若赐之饮酒,臣子应离开席位,向君王行再拜稽首之礼,恭敬地接过酒杯,之后回到自己的位置,先祭酒,然后干杯。干杯之后,等待君王干杯,然后将空杯交给赞者。君子饮酒,饮第一杯时神色庄重,饮第二杯时神色和气恭敬;臣侍君饮,按礼是三杯为止,喝完第三杯之后,就会恭敬地退下。退下取鞋时双腿跪地,到堂下隐蔽的地方去穿鞋。跪下左腿穿上右脚,跪下右腿穿上左脚。只要是陈设酒樽,盛放玄酒的酒樽要放在上位,这是表示重古。君王宴其臣子,只有君王正对着酒樽,这表示酒是君王赏赐的。只有在招待乡下人时用一般的酒,不用玄酒的礼数。大夫在宴请来客时,酒樽不能正对着主人,而要设于旁侧,放在专用的木盘里,以表示主客共有此酒。士在宴请来客时,酒的设置与大夫同,不同的只是改暂为禁罢了。
【原文】
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亲癠色容不盛,此孝子之疏节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
【翻译】
父亲呼唤儿子时,儿子要答应“唯”而不可答应“诺”,因为“唯”敬于“诺”,应该放下手中的事情,嘴中吃的东西要立即吐出,要小跑去不可懈怠。双亲年老了,做儿子的出门不可随意改变去处,说何时回来就要按时归来,免得让父母挂念。父母如果病了,或者气色不好,这就是做儿子的疏忽了。父亲离世后,父亲曾经读过的书籍儿子不忍心翻阅,那是因为上面有他手汗沾润的痕迹。父亲离世后,母亲用过的杯盘儿子不忍心使用,那是因为上面有她口液沾润的痕迹。
【原文】
凡行容惕惕①,庙中齐齐②,朝庭济济翔翔。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③。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丧容累累,色容颠颠④,视容瞿瞿梅梅⑤,言容茧茧,戎容暨暨,言容谔谔(è è)⑥,色容厉肃,视容清明。立容辨,卑毋谄,头颈必中。山立,时行,盛气颠实扬休,玉色。
【注释】
①惕惕:形容行路身正而步快。
②齐齐:恭惠貌。
③齐遬:恭肃貌。遬通“肃”。
④颠颠:忧思貌。
⑤梅梅:犹言昧昧,茫然貌。
⑥谔谔(è è):直言争辩貌。
【翻译】
在道路上行走,身体要直,脚步要轻盈;行走在宗庙中,神情要恭敬在朝廷上行走,神态要严肃庄重。君子在日常中神态要从容淡定,见到了所尊敬的人就要显得恭敬收敛。脚步要稳健,手不会胡乱指画,目不斜视,口不妄动,不乱咳嗽,不乱倾顾,在庄重的场合要屏气敛息,站立时应是俨然有德的气象,面色要庄重。坐要如尸一般的端正。闲居时教导别人,对待臣子态度要温和可亲。所有参加祭祀的人,其面色就好像是真的看见神灵一样,切不可装模作样。孝子在居丧期间,要表现出一副疲惫不堪的状态,满脸愁容,眼神惊愕而又茫然,连说话的都没力气了。身着戎装时就要神态坚毅,发号施令,表情严厉,虎虎生威,眼神明察秋毫。在长辈面前,虽然站立时应有自我贬卑的姿态,但是不能太过于谄媚。在日常的站立中要保持端正,如山一般地屹立,当行则行,显得浑身是劲,扬美于外,脸色温润如玉。
大传
【原文】
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祫,及其高祖。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设奠于牧室。遂率天下诸侯,执豆笾,逡奔走;追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mù)①,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
【注释】
①缪(mù):通“穆”。
【翻译】
依照礼的规定,不是天子就没有资格举行禘祭。天子举行禘祭,是祭祀诞育其始祖天帝的,并且以其始祖配享。诸侯合祭祖先时,可以上及其太祖。而大夫、士的合祭祖先,要比诸侯简省得多,最多可以及其高祖。武王伐纣的关键战役就在于牧野之战,战役取得胜利之后,周武王将胜利的喜悦以焚柴的方式祭告上天,土神,祭告随军而行的祖先神主。接着又率领天下诸侯回到周都,在周人的祖庙里,手捧祭品,忙而不乱地各行其是,追尊宜父、季历、西伯昌为王,为了使后辈的爵位不高于上述祖先,就将上代祖祢的顺序排列好,尊其所当尊;为了亲其所当亲;就将下代子孙的顺序排列好,排列好兄弟等旁系亲属的关系,将同族的人集合在祖庙中聚餐,以父昭子穆的次序排列座次;以礼义区别男女。做人的道理差不多也就这么多了。
【原文】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五者一得①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五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②,改正朔③,易服色④,殊徽号⑤,异器械⑥,别衣服⑦,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注释】
①一得:皆得。
②文章,谓礼乐制度。
③正朔:谓历法。正,谓岁首。朔,谓月初。
④服色:各个朝代所崇尚的颜色。如夏尚青,殷尚白,周尚赤。
⑤徽号:谓族旗。
⑥器械:谓礼乐之器及兵甲。
⑦衣服:如养老之衣,夏用燕衣,殷用编衣,周用玄衣。
【翻译】
圣人一旦坐上天子宝座而治理天下,有五件事情是非常急迫的,百姓的事还不包括在内。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所有亲属的顺序排列好,第二件事情报答有功之臣,第三件事情就是选举品行高尚的人,第四件是就是任用贤能的人,第五件是体恤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五件事情,这样,百姓就没有不满,没有不富足的。如果五件事其中有一件事情没有做好,百姓就会吃苦。因此,圣人一旦坐上天子宝座而治理天下,一定要从治亲开始抓起。统一度量衡,制礼作乐,改变历法,改变服色,改变徽号,改换器械,改变服饰,上面所说的这些事情,是可以随着朝代的更换也使百姓跟着改变的。但是,也有不能随着朝代的更迭而随意改变的,那就是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种是不会因为朝代变了也让百姓随之改变的。
【原文】
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属乎父道①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
【注释】
①道:行辈。
【翻译】
同姓男子都共有一个祖宗,共同组成一个昭穆分明的族属。外族女子嫁过来,以其丈夫的昭穆为昭穆,以此确定称呼名分,以便于参加族内的交际和聚会。其名分称呼明确了,男女之别才可以做到。对于嫁到本族的异姓女子来说,如果她的丈夫属于父辈,那么他的妻子就属于母辈;如果她的丈夫属于儿子一辈,那么他的妻子就属于儿媳一辈。如果把弟弟的妻子称作儿媳,而嫂嫂称呼为母亲,这样岂不乱了辈分!所以说名分称呼,是人伦中的大事,难道不应该慎重对待吗?
【原文】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单①于下,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注释】
①戚单:戚,亲情。单,尽也。
【翻译】
同一高祖的子孙,彼此之间只穿缌麻丧服,这已经是五服的最后一等了。同一高祖之父的子孙,已经出了五服,彼此间,只需袒露左臂、戴面示哀即可,虽然同姓但是血缘已远,所以减少其情谊。同一高祖之祖的子孙,彼此同姓而已,已经没有亲属关系了。这些同姓的人,从高祖以上已经姓氏有别,从玄孙以下已经出了五服,他们之间还可以通婚吗?回答是:这些人都是系在一个老祖宗的正姓之下,在这点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在合族聚餐的时候,大家都是按照辈分入座的。所以,周代制定的办法是,凡是同姓的人,即便距离祖宗已隔百代,但是他们之间依旧不可以通婚。
【原文】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①,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②故刑③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诗云:“不④显不承,无斁(yì)于人斯。”此之谓也。
【注释】
①收族:合族,团结族人。
②百姓:谓百官。
③刑:通“型”,典范。
④不:通“丕”,大也。
【翻译】
从恩情上讲,从父亲开始逐代上推以至于远祖;从道义上讲,从远祖开始逐代下推以至于父庙。由此看来,爱其父母乃是人的天性。爱其父母就必然会尊敬祖先,尊敬祖先就必然会尊敬宗子,尊敬宗子就必然会团结族人,团结族人就必然会宗庙尊严,宗庙尊严就必然会重视社稷,重视社稷就必然会爱护百官,爱护百官就必然会刑罚公正,刑罚公正就必然会百姓安宁,百姓安宁就必然会财用充足,财用充足就必然会万事如意,万事如意就必然会礼俗美好,礼俗美好就会导致普天同乐。《诗经》上说:“文王的功德,伟大而令人叹美,人们永远怀念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祭法
【原文】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①,祭日也;夜明②,祭月也;幽宗③,祭星也;雩(yú)宗④,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注释】
①王宫:祭日之坛名,即日坛。
②夜明:祭月之坛名,即月坛。
③幽宗:星坛。
④雩(yú)宗:水旱坛。
【翻译】
祭祀的规定:有虞氏稀祭时以黄帝配享,郊祭时以帝喾配享,宗庙之祭以颛顼为祖,以帝尧为宗。夏后氏禘祭时也以黄帝配享,郊祭时以鲧配享,宗泰折挖坑掩埋祭品,这是祭地之礼。祭天和祭地,都用赤色牛犊作牺牲。把少牢埋到泰昭坛上,这是祭四时之礼。在坑里或在坛上攘祈,这是祭寒暑之神。日坛是祭日之所,月坛是祭月之所,星坛是祭星之所,水旱坛是祭水旱之神之所。东西南北四方的坎和坛,是祭四方之神之所。一切山林、川谷、丘陵,只要它能吞云吐雾,兴风作雨,出现异常现象,就把它叫作神。天子应遍及天下的名山大川;诸侯只祭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如果丧失了国土,也就不用祭了。总的说来,凡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东西都叫作有生命。其中,万物之死都叫“折”,人死则叫“鬼”。这是五代以来都没有什么改变的。七代以来有所变化的只是禘祭、郊祭、宗祭、祖祭的对象有所不同,其他方面并没有什么改变。
【原文】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①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②,享尝③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坛,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嫡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④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注释】
①考:父。王考:祖父。皇考:曾祖。显考:高祖。祖考:始祖。
②二祧:高祖之父和高祖之祖。
③享尝:四时的祭祀。规格低于月祭。
④官师:指诸侯的中士、下士。
【翻译】
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天子,于是分九州之地,建诸侯之国,为公卿设都,为大夫置邑,还普遍设立庙、祧、坛、墠来祭祀祖先,并按照关系的远近来决定祭祀的次数和规格。所以天子设立七庙和一坛一墠:即父庙、祖父庙、曾祖庙、高祖庙、始祖庙,以上五庙皆每月祭祀一次;高祖以上的远祖之庙叫作祧,天子有两个祧,只是每季祭祀一次;祧中的远祖迁出,则在坛上祭祀;坛上的远祖迁出,则在墠上祭祀;对于迁到坛墠上的远祖神主,只是在有所祈祷时才加以祭祀,无所祈祷就不祭祀;从墠上迁出的远祖叫作鬼,除非遇上禘祭,通常就不祭了。诸侯设立五庙和一坛一埤:即父庙、祖父庙、曾祖庙,以上三庙每月祭祀一次;其高祖庙、始祖庙,每季祭祀一次;从始祖庙中迁出的神主在坛上祭祀,从坛上迁出的远祖神主在墠上祭祀;对于迁到坛埠上的远祖神主,有所祈祷就祭祀,否则就不祭祀;从墠上迁出的远祖叫作鬼,除非遇上稀祭,通常是不祭的。大夫设立三庙二坛:即父庙、祖父庙、曾祖庙,此三庙每季祭祀一次;大夫的高祖、始祖无庙,如果有事向他们祈祷,就在坛上祭之;从坛上迁出的远祖叫作鬼。嫡士设立二庙一坛:即父庙、祖父庙,此二庙每季祭祀一次;其曾祖无庙,如果有事向曾祖祈祷,就在坛上祭之;从坛上迁出的曾祖以上的远祖叫作鬼。官师只立一庙,即父庙;其祖父无庙,如果要祭,就在父庙祭之;祖父以上的祖先去世了叫作鬼。普通的士和庶人没有资格立庙,他们的父祖去世了就叫作鬼。
【原文】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鄣鸿水而殛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翻译】
圣王制定祭祀的原则:凡是被百姓树立为榜样的就祭祀,凡是因公殉职的就祭祀,凡是为安邦定国建有功劳的就祭祀,凡是能为大众防止灾害的就祭祀,凡是能救民于水火的就祭祀。所以当厉山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他有一个儿子叫农,能够指导人民种植百谷;到了夏代衰亡之时,周人的始祖弃能够继承农的未竟之业,所以被后人奉为稷神来祭祀。当共工氏称霸九州的时候,他有一个儿子叫后土,能够区划九州的风土,使人民各得其所,所以被人当作社神来祭祀。帝喾能根据星辰的运行划定四时,使人民的劳动与休息各有定时;帝尧能尽量使刑法公正,为民表率;帝舜为操劳国事而死于他乡;鲧治理洪水,大功未成而被*死;夏禹能完成父亲未竟之业;黄帝能给各种事物都取个合适的名称,使人民贵贱有别,都可取用山泽的物产;颛顼能进一步完善黄帝的事业;契作为司徒在教化人民方面成绩卓著;冥恪尽职守,死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商汤能对待人民宽厚,除暴安良;文王以其文治,武王以其武功,为人民除去纣这个祸害。上述诸人,都是为人民建功立业的人,所以被人们当作神来祭祀。此外还有日,月、星辰之神,人民赖以区分四时,安排农事;还有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人民赖以取得各种生产生活资料。不属于此类情况的,就不会被人们当作神灵来祭祀了。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