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地理的文献,一般有这么几种:
一是正史中的地理志。
二是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或者地方志等比如《元和郡县志》。
三是专著,游记之类比如《徐霞客游记》,四是地图之类。
正史中的《地理志》既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相对独立的历史地理著作,在二十五史中,共有十七部史书含有“地理”方面的内容。
在正史中编写地理的 内容是由班固在《汉书》中开创的。
《地理志》在有的史书中也有叫《郡国志》、《州郡志》、《地形表》等。
(二)《汉书地理志》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导论,开篇讲述了从黄帝时期到汉代初期这一段时间的疆域变迁概况,转录《禹贡》《周礼-职方》的全文,这两篇是上古的文献了。着重介绍历史上的“九州”。
第二部分是主体,以郡国为纲,县、道、侯国为目,详细记载西汉时期的地理状况,诸如郡县设置,管辖范围、治所沿革、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盐铁分布、土贡特产、山川形势、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里交通等等,均在叙述之列。
第三部分是综述刘向《域分》和朱赣《风俗》的基础上,按区域景观和风俗特点,论述各个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民情及中外交通状况。
因为他是结合地理景观和风俗特点,就要先讲什么是风俗。
班固认为:人呢,从生下来每个人身上都有仁义礼智信的本性,但是由于出生地的水、土的风气不同,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刚柔缓急,语音声气是不相同的,这个叫做风。
而各地人们的好恶取舍,是跟随者君上的喜好来的,所以称为俗。
打个比方,风呢,就是你身上天生的仁义礼智信的比例在当地风水影响下的不同。是有客观的必然性的,比方说日照少的地方的人皮肤偏白,渔猎地区的人肌肉发达等等。
而俗就类似于一个由统治者的喜好决定的模子,把你塞进去,出来一个形状。
客观的地理和主观的君王两个原因,各地的风俗表现出很大不同。
(三)我们选择了秦地、齐地和鲁地三个地方来作为例子,来给大家看一下《汉书地理志》的基本写法:
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
先写分野,虚、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两个。
中国古代的占星家认为,天上的不同天区的星宿与地上的某个特定的区域有着固定的联系,如果某部分天区出现不寻常的天象,就意味着与之对应的某一地域将有大事发生,这种为了用星象变化来占卜每个地方人世的吉凶,而将地上的某一区域与天上星空区域一一匹配的占星法就叫“分野”。
那么占星家如何利用分野来进行占卜呢?
比如史记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个天像,叫荧惑守心,就是荧惑星,也就是火星,在心宿的位置徘徊,按照分野学说,心宿是宋国的分野。所以这就预示着宋国将会有灾难。
接下来是把秦地的疆域说清楚。不赘述。
秦之先曰柏益,出自帝颛顼,尧时助禹治水,为舜朕虞,养育草木鸟兽,赐姓嬴氏,历夏、殷为诸侯。至周有造父,善驭习马,得华骝、绿耳之乘,幸于穆王,封于赵城,故更为赵氏。后有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汧、渭之间。孝王曰:“昔伯益知禽兽,子孙不绝。”乃封为附庸,邑之于秦,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至玄孙,氏为庄公,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时,幽王为犬戎所败,平王东迁洛邑。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岐、酆之地,列为诸侯。后八世,穆公称伯,以河为竟。十余世,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子惠公初称王,得上郡、西河。孙昭王开巴蜀,灭周,取九鼎。昭王曾孙政并六国。称皇帝,负力怙威,燔书坑儒,自任私智。至子胡亥,天下畔之。
接着写秦国统治者的光辉谱系,秦国的先祖叫柏益,是颛顼帝的后代,在尧帝的时候帮助大禹治过水,在舜的时候做过管理山泽的朕虞官。被舜赐姓嬴氏。
到周朝的时候,出了一个叫造父的,给周王养马,周穆王把他封在赵城,从这时候起,就是嬴姓赵氏。后来有个叫非子的,为周孝王在汧水、渭水之间养马,养的很好,周孝王很高兴,就把秦地封给了他。
到了秦庄公的时候,秦国向西扩张,抢了西戎的土地。到了秦襄公的时候,周幽王被犬戎打败,平王东迁到洛阳,秦襄公帅兵救平王立了大功,平王赐给他岐、丰之地。这才进列为诸侯。
后来秦穆公为霸主,以黄河为边境。到了秦孝公,用商鞅,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力很快超过了东边的各个诸侯国。
孝公的儿子秦惠王开始称王,并取得了上郡、西河之地,到了昭王,攻占巴蜀,灭掉周国,抢到了象征天子的九鼎。
到了秦昭王的曾孙嬴政,兼并六国,称皇帝。但是他呢,仗着自己兵力强大,焚书坑儒,到了秦二世胡亥,就灭亡了。
这一段写秦国统治者的历史,写了秦国每一块地都是怎么得来的。
接着写秦国人民的民风民俗:
故秦地于《禹贡》时跨雍、梁二州,《诗·风》兼秦、豳两国,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始皇之初,郑国穿渠,引泾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饶。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桀则游侠通奸。濒南山,近夏阳,多阻险,轻薄易为盗贼,常为天下剧。又郡国辐凑,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贵人车服僣上,众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过度。
如何来看民风民俗呢,主要记载在《诗经》里面,所以要先特别地提出秦国的地理位置在《诗经国风》里包含哪些国风。《诗经》里《豳风》《秦风》所产生的地方,后来都是秦国的土地,由于斄、豳、岐、酆、镐这些秦国地区以前被周王朝的贤明的先王统治过,受到他们的影响,人民比较质朴勤劳,农业生产做的很好。
接着谈秦地的物产如何丰富。郑国建造郑国渠,又进一步改善灌溉条件,所以秦地呢,是沃野千里。
到了汉朝,汉朝皇帝为了强干弱枝,把六国诸侯的后代,都迁居到长安附近,这样呢,各国人的风俗不同,使得秦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生态。世家大族就比较好礼习文,商人就经商获利,还有些豪杰游侠则干坏事。又因为是首都,有很多不干活的社会寄生阶层,人民不去做农业的本业,反而更愿意做商业,很多贵人很有钱,车子衣服都超过自己应该的等级,普通老百姓看见了就仿效,所以婚丧嫁娶都相互攀比,非常奢侈。
(四)齐地和鲁地呢,写作的条例也是一样的。我们今天说山东省是齐鲁大地,但是齐国人和鲁国人风俗很不相同。在《汉书地理志》里,也从“风”和“俗”两方面描述和分析了这种不同。
齐地紧靠海边,海边产盐,但是农作物产量不高,人也比较少,所以呢,工商业就比较发达,喜欢奢侈的生活,制作各种丝织奢侈品风靡天下。
鲁地就比较偏重农业一些。
这两个地方最初的管理者不同,管理的原则和风格不同,也导致了两国人民不同的性格。
齐国的最初统治者是姜太公,也就是姜子牙,姜子牙的管理风格是“举贤而尚功”,大概是由于姜太公是异姓诸侯,能被分封主要是靠功劳,所以对人的才能就很看重。
而鲁国的最初统治者是周公,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为了自己家族永远保持统治地位,统治策略是:任人唯亲,谁跟我血缘关系最近我就用谁。
两人对对方的统治策略都很不屑,周公对太公说:你这个政策,后世一定会有比你家强的大臣,肯定篡了你的位。太公对周公说:你这个都用自己亲戚,你这个国家肯定越来越弱。
两个人都说对了。齐国后来被田氏所取代。鲁国果然存在的更长一点,但是齐国人家当过霸主,九合诸侯,在国际上很是威风了好些年,鲁国就一直比较弱小,经常挨打,窝窝囊囊地苟延残喘着。
到了汉代,鲁国也不好,周公的影响衰微了,连孔子的教化也没什么影响力了,人多资源少,人就比较小气爱财,而且周公孔子道德教化,调门唱的比较高,榜样比较伟岸,各种礼节都很讲究,很齐备,老百姓做不到,还要拼命标榜,人就比较虚伪了,不过这个地方好学的风气一直是比别的地方好的。
(五)我们简单地举这几段来让大家感受一下古代的地理著作的写作风格和内在逻辑。
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就是客观的地理环境是我们分析和评价各种上层建筑的一个基础。我们不能超越地理来空中楼阁地谈各种制度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