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
今天我想谈一谈劳动的意义。毋庸置疑,劳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也是普通人必须经历的人生过程。通过劳动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经历,更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有意思的是,在人类的诸多幻想中,却又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幻想——过上一种不劳而获的生活。
在当下,这种幻想似乎被放大,许多人已经不愿意劳动。尤其是年青一代,在父母家人的溺爱中长大,根本就没有劳动的习惯。另外,在好多人眼里,劳动者看起来有些卑微,扫大街的基本是老年人,又苦又累,得到的报酬也不高。在田间地头和车间劳作的工农,这些地地道道的劳动者,已经成为社会底层的代名词。各类社会现象频频发出暗示:劳动会让人瞧不起,劳动并不一定创造财富。
每当社会开始呼唤倡导什么风气的时候,就说明此类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呼唤大家重视劳动,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事。首先,要从根子上解决,从社会层面去改变。要改变社会分配结构,必须让那些劳动在一线的人取得更多的报酬,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
作为个体的我们,在认清问题本质的同时,更要明白,热爱劳动和懒于劳动不是个小事,是社会问题,更是我们这代人承担的历史责任。劳动并不会让人在社会上失去地位,恰恰相反,劳动让我们拥有尊严。
懒人,世世代代都有,躺在别人的劳动成果上享受,其实并不幸福,因为人类从骨子里鄙视懒人。钱再多,权再大,啥正事也不干,也不会赢得好名声,“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成为历史上一个令人不安的笑柄。
劳动会增加我们与社会的互动,勤快的人能赢得尊重和好感,给人生增加成功的机会。劳动也锻炼体魄,虽然是扫扫地,擦擦桌子,刷刷碗这样的小事,每次做完之后,看着焕然一新的整洁场面,人们都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当劳动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变得勤劳善良,积极面对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优秀的个人品质。
中华民族,一直不屈不挠地追求幸福,逐渐从贫寒中发达起来。中国的成就,是因为国人的勤奋善良,埋头苦干,坚韧不拔。这个传统不能丢,假如丢了的话,这一代人可能不会感觉出什么损失,但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将在世界上逐渐失去竞争力。
因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都是喜欢劳动、善于劳动的民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土地越来越美丽。
我们有幅员辽阔的国土,有沃野良田,有山海湖泊,这都需要精心保护和经营,需要劳动来维持和改变,然后一代代把美丽中国继承下去。
我们相信,要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就要完善自我,挑战过去的懒惰。
我们相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从现在开始,挽起袖子,从点滴小事做起,开始劳动。以勤快的形象开启全新的自己,让生活变得开心,人生充满希望的阳光。
葛思绪:男,1969年11月出生,淄博市作协副主席兼周村区作协主席。淄博市签约作家,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省电影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中长篇小说《原罪》、电影《青春检察官》等。曾获第九届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第二届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节优秀故事片奖、首批齐鲁文化之星、周村区第二第三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