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阅读题及答案,荷花淀课文解析笔记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7 23:36:59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

(2)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3)《书愤》中作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按要求选择。

下列选项中,语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王学花样滑冰十年终获大奖,同伴称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小明被评为“孝心少年”,颁奖词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新兵招募宣传文案中用“慷慨自古英雄色,甘洒热血写青春”来号召青年参军。

D.小马荣获“最佳辩手”,颁奖词中写道:“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赞其出色辩才。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诗歌不在远方

莫砺锋

①近来“诗和远方”这句话不胫而走,这原是个比喻的说法,有人却误以为诗歌真在远方。某些当代诗人一向持这种观点,就难免给人“鹦鹉学舌”之感。他们写诗,尽量避开身边的芸芸众生,惟恐沾染日常生活的烟火气,这是在空间上追求“远方”。我曾遇到一位青年诗人,见我读不懂他写的白话诗,就傲然声称:“我的诗是为五百年以后的读者写的!”这是在时间上追求“远方”。诗歌果真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吗?

②中国古代诗歌中,有____甲_____,都是普通人对眼前境遇的直接描写。汉儒对诗歌功能的定义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哪一类不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彭斯生生死死热爱他的苏格兰高地,他的心声是:“我虽然到处流浪,到处漂泊,那高原的山冈,我将爱之永远!”可见即使诗歌随着诗人的足迹走到远方,对于诗人来说,诗歌仍在他们眼前。试读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这是名副其实的“远方”了,但是当岑参未到之前,“平沙莽莽绝人烟”的大漠中哪有什么诗歌?甚至可以说,当岑参(或其他西征将士)未来之时,那片大漠对于人们毫无意义,更不会具有任何诗意。正像王阳明形容深山中自开自落的鲜花:“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在杳无人烟的“远方”,诗歌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当然诗人具备非凡的想象力,他们经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___乙____但依然不能摆脱现实的窠臼。同样,《神曲》中的但丁,虽然游历了天堂九重天,仍然念叨着“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李贺擅长吟咏幽冥世界,但他笔下的苏小小墓是“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还说“油壁车,夕相待。”虽然幽僻峭冷,仍然充满着对人间温馨爱情的向往。同样,____丙___嫦娥飞升入月,从此远离了尘世。但李商隐说得好:“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夜复一夜地俯瞰碧海青天,她该多么后悔盗食仙药啊!____丁___。

④诚然,滚滚红尘,攘攘人世,确实使人心烦意乱,(1)所以李白要大喊:“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然而“人间”就是由人群组成的,即使有人能逃离人间,又能在何处找到归宿?天文学家倒是在太阳系外找到了几颗宜居的行星,可是一旦人们奔赴那里,立刻会形成新的“人间”,喧嚣和烦扰也会如影随身,接踵而至。况且大地本是人类的家园,东方人相传女娲抟土造人,西方人相传耶和华用泥土造了亚当,还告诫后者:“你本是泥土,必归于泥土。”臧克家怜悯农民说:“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其实整个人类都注定世世代代离不开泥土,诗人当然也是凡胎泥身,又何必幻想离开脚下的大地?荷尔德林追求“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不向往虚无缥缈的伊甸园。(2)金圣叹对诗歌的定义是:“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3)华兹华斯也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既然如此,诗歌当然源于日常生活,好诗则必定产生于民间大众。喜怒哀乐,皆为诗情。柴米油盐,莫非诗料。

⑤我家住在南京城墙外边的一条陋巷中,小区外沿街开着两家洗车店和五家小饭馆,进进出出都遇到“引车卖浆者”,可谓货真价实的红尘市井。可是我傍晚走出小区去散步,抬头一望,青紫色的钟山峰影映入眼帘,陶渊明说得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心远”,诗歌就在眼前,又何必舍近求远?

(有删改)

3.第①段加点词“鹦鹉学舌”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语句放到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

①波德莱尔的高呼“死亡,快快扬帆!”,他的忧郁其实源于苦难的人间:“大地变成了一座潮湿的牢房,希望在那里像一只蝙蝠飞翔。”

②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民间情歌,以及“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征人怨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苏东坡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亦有此意。

④如李白的诗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即是明证。

A.④①③②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②④③①

5.对于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作者引用岑参的诗歌是为了论证其实诗歌是有“远方”的。

B.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堪为诗人奔向诗歌的“远方”创造了条件。

C.诗人身处的“远方”,对于诗人诗歌创作中贴近其眼前生活这一特征没有丝毫影响。

D.第③段中引用李商隐描写嫦娥的诗,证明他具备伟大诗人所特有的非凡的想象力。

6.分析第④段划线句三处引用中外诗人的论证效果。

7.运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分析下面这段文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荷花淀

孙犁

①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著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③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④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⑤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⑦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⑧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⑨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⑩ “睡了。”

⑪ “小华哩?”

⑫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⑬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⑭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⑮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

8.第②段划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9.分析第①段和第③段中的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10.分析第⑬段“水生笑了一下”中“笑”的内涵。

11.第⑮段中对于女人一“震”一“吮”的动作描写耐人寻味,试加以赏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唐)高适

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

[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

B.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

C.“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

D.“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清新流畅B.慷慨激越C.委婉含蓄D.雄浑悲壮

14.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宋]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词人托以“代人寄远”的形式,即借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思归之情。

15.“少年游”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从字数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诉说了对远行在外的亲人当年不当别而别,如今当归而未归的思念盼归之情。

B.前三句点明分别的时间、地点与气候,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

C.下片写妻子本想仿效李白对酒邀月以慰寂寥,却不意反惹出更加惆怅的情绪。

D.结尾借月中姮娥只怜爱双栖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写出了妻子月下的孤独。

17.简要赏析下片画线句运用的艺术技巧。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绂传

①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②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③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②也。客以红氍毹③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④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节选自《明史》)

[注] ①楮(chǔ) :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 这里指纸。②估客:商人。③氍毹(qú shū):毛织的地毯。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除中书舍人(_________) (2)俟黔公与求则可耳(________)

19.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洪武中,坐累戍朔州(_________)

A.定罪 B.因为 C.犯罪 D.获罪

(2)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_________)

A.照顾 B.顾忌 C.顾及 D.考虑

2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C.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22.本文③④两段分别叙写了王绂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王绂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3.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词应是( )

A.必B.则C.其D.乃

24.对第①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

B.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难道跟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过程就可以知道了。

C.事物兴衰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D.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25.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6.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戴文进传

[清]毛先舒

①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

②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一时待诏①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妒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之妙。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徐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③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②?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彼惟煌煌③是耽④,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④然进数奇,虽得待诏,变轗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淡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⑤不朽,卒成其名。

[注]①待诏:官名,待命供奉内廷的人。②糈:粮食。③煌煌:明亮。④耽:喜爱。⑤命意:这里是立志、下决心的意思。

27.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画人红袍垂钓水次(________) (2)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________)

28.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故进住京师,颇穷乏(________)

A.贫穷 B.穷苦 C.困窘 D.不得志

(2)然进数奇,虽得待诏(________)

A.不寻常 B.卓异 C.出奇 D.命运不好

2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将安托吾指而后可 ②安知工苦

③画惟红不易著 ④奈何著此钓鱼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3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宣宗喜绘事,他的画能充分发挥才能,宫中也会集多位名画家,戴进进京后,这些画家都妒忌他的才能。

B.宣宗观赏戴进的《秋江独钓图》,因谢廷循说挑剔的话而不再看戴进的其他画,因此戴进住进京城,生活贫困。

C.戴进起先作锻工,技艺高,收益好,他为此很得意,可当他看到自己制作的物品被熔化为金银之类时,他很受震动。

D.戴进想要在技艺上有成就而留下名声,经过别人开导而学画,他的画具有独特风格,但因命运坎坷,死后才成名。

七、材料作文

32.作文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其弟子教诲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对于“知”与“行”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校尉羽书飞瀚海 望帝春心托杜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瀚、鹃、捷、长、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指人在艰辛磨炼后成功。语境说小王学花样滑冰十年终获大奖,使用正确;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更护花”原本是表达诗人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后成为歌颂奉献精神的传世名句。语境中是表现“孝心”,不符合语境;

C.“慷慨自古英雄色,甘酒热血写青春”歌颂青年保家卫国的豪情,语境指参军为国做贡献,使用正确;

D.“口若悬河,能言善辩”形容人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强。语境是评价“最佳辩手”,使用正确。

故选B。

3.某些当代诗人仿照“诗和远方”的表达断章取义,认为诗歌真在远方。

4.B

5.C

6.三处引用分别证明了“人间”确实令人烦恼,诗歌源于日常生活,产生于人民大众,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观点;不仅很好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而且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化底蕴。

7.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富有浪漫的想象,描写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然而作者结尾处的看似消极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以及富有铮铮傲骨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恰恰是他长安三年受辱的不平之气的吐露。由此可见,诗歌不在“远方”,而在“人间”,好诗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境遇的描写和自然流露。

8.运用设问和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白洋淀苇子之多,又避免平铺直叙,让白洋淀苇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写出白洋淀人的骄傲。

9.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展现夜晚白洋淀特有的恬静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烘托了水生嫂美好的形象;第③段的环境描写描绘出白洋淀优美的风景,为人物提供了背景,交代了人物身份,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10.这是满足的笑,因为父亲和儿子的生活井然有序,这全是妻子操持有方的结果,因为有一个贤惠的妻子而笑;这是内疚的笑,因为自己刚回来就要出发,不能陪伴妻子,但知道妻子会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工作,因此为一个深明大义的妻子而笑。

11.一“震”一“吮”的动作描写,写出水生嫂在听到丈夫明天就要去部队的消息时的震惊和内心的波动,以及巧妙的掩饰。这个细节描写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妻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12.D

13.B

14.首联点出送别,一“登”一“指”颇有昂扬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颔联问别,不用寻常慰别之语,而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行的关切。从全诗看,此处也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往;颈联描绘出行情景,精炼“随”“引”二字、巧用自然景色衬托部队风貌,勾画出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透露出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全诗激昂雄壮,与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

【解析】

12.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诗歌歌的押韵和词句内容分析。解答该种题型时,考生要了解关于诗词的一些基本常诗。然后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内容,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赏析有误。“军容随赤羽”是写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表现雄壮的军容。故选D项。

13.该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确切地说是评价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生要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哪些,并能结合具体的诗词加以判断。诗的首联写白少府告别亲友带兵轮换到西北边地驻防时登临六盘山头。颔联写自己作为守边官吏,烦劳地方官员为了关山战事辛苦带兵换防,实在是问心有愧,对不住人家。颈联却笔锋一转,语气豪迈:奔赴边关的将士们,军容齐整,红色箭羽紧随其身,在绿色的原野上青色战袍着身,格外耀眼夺目。言外之意是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所以,本诗的语言风格是慷慨激越。

15. 词牌名 小令

16.B

17.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由双栖燕子想到单栖人,运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孤单和寂寞。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这是关于“词”的文学常识。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的标题一般由词牌名和题目构成,本词中“少年游”就是词牌名,后面的是题目。

词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这首词共51字,是一首小令。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说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家中的妻儿”错。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夫妻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

18. 授予官职 等到

19. D B

20.A

21.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

22.第三段写王绂赠画,撕画还馈;第四段写由友人转赠黔国公的索画。表现其清高耿直,不为金钱所动;不随流俗,不趋附权贵。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被授予为中书舍人的官职。除:授予官职。

(2)句意: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俟:等到。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坐:因……获罪。

故选D。

(2)句意: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顾:顾忌。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都是介词,解释为“因为”,二者相同;

B.副词,表判断,可翻译为“原来是”“就是”;连词,就;

C.代词,他;语气助词,千万、一定;

D.介词,对于;介词,在。

故选A。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有:宜,应该;审,清楚;如此,像这样;何以,怎么办。

2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及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第三段写的是王绂把赠画给商人,知道对方身份和目的后,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退还商人馈赠的礼物。此处可概括出王绂“不为金钱所动,清高耿直”;

第四段通过“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写王绂拒绝黔国公索画,实在迫不得已,由友人转赠。通过语言描写“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可见其“不随流俗,不趋附权贵”。

参考译文:

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过了很久,被授予为中书舍人的官职。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

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毛织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写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

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清高耿直,不随流俗。

23.C

24.D

25.多用四字短语,不仅描绘了庄宗出逃的惨状,而且读来节奏鲜明流畅,增强了感叹的气势,发人深思。

26.此文写作意图是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尔□无忘乃父之志!”,晋王临终时把三件遗憾的事告诉庄宗,并叮嘱他,让他不要忘记为父报仇的志向,此处需要一个表示祁使语气的词语。

A.是副词,表示“必须”“一定”,语气过于肯定和强硬,不符合晋王临终对庄宗的请求的语气;

B.连词,表示顺承、转折等关系,不符合要求;

C.语气助词,表示祁使、婉商语气,符合要求;

D.连词,表示顺承、转折等关系,不符合要求。

故选C。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此句大意是: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重点词:此文是针对国家的治理而言的,因此“盛衰”,应翻译为“王朝兴废”;“之所以”应翻译为“……的原因”。全部翻译对的是D。

故选D。

25.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画线句是叙述庄宗失败时的惨状。这段文字多用四字句,如“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描写伶人作乱,庄宗仓皇出逃的情景;“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描写庄宗君臣无路可走泣下沾襟的惨状,十分生动。短句的使用读来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畅中分明透着凝重哀惋,增强了感叹的气势。且与前文庄宗极盛时期的意气风发形成对比,发人深思。

26.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参考译文:

啊!王朝兴废的道理,虽说由天命掌控,其实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的。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失掉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27. 水边 通“无”

28. B D

29.A

30.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

31.D

【分析】

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次:水边。

(2)句意:如今他们销毁我制造的首饰,一点不爱惜。亡:通“无”。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穷:穷苦。

故选B。

(2)句意: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数奇:命运不好。

故选D。

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句意: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安:代词,哪里、什么。

②句意: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安:代词,哪里。

③句意: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附着。著:使颜色附着在纸上。

④句意: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著:穿。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故选A。

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肖状,模拟样子;直,通“值”,价值;宝贵,看重。

3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死后才成名”错。原文是“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卒成其名”意思是“最终出了名”。“卒”是“最终、最后”的意思,不是“死”的意思。

故选D。

参考译文:

①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

②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戴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附着,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它。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③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作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心想借首饰使我的名字不朽啊。如今他们销毁我制造的首饰一点不爱惜,这种手艺不值得再做下去了。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装饰而已。他们只沉溺于首饰的辉煌光亮,哪里了解制作人的辛苦?你若能把手艺移以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能流传下去的。”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

④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地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