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芥蒂”,是一个成语。其中“芥”,通“介”,是相互连接的意思;蒂,是瓜、果、花等和根茎或枝相连的部分;“芥蒂”,是借指细小的梗塞物。“芥蒂”一词出自汉代著名词赋家司马相如《子虚赋》:“呑若云梦者八九于胸中,曾不芥蒂。”意思是说,不快的事像过眼云烟或是一场梦境差不多都吞入胸中,从来不会在心中有怨恨或者不快。“心存芥蒂”这一成语出于孔子言论。齐国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子上,一位叫子贡。子上是齐国的重臣,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两人之间有一些误会和矛盾。后来,子上升任了齐国的宰相,子贡成为了孔子的学术传人。一次,子上在齐国举办盛大的宴会,邀请了各地的宾客,然而却没有邀请子贡。子贡得知,非常气愤,心中充满了怨恨。后来,子贡去拜访孔子,向孔子倾诉了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孔子对他说:“你为什么要心存芥蒂呢?你应该心胸宽广,不要为小事而忧愁。”子贡听后深受启发。后来,人们用“心存芥蒂”,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