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担任四川绵州军事推官的欧阳观老来得子,妻子郑氏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五十六岁的欧阳观欣喜异常,给儿子取名为欧阳修。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看着年幼的宝贝儿子,依依不舍地撒手人寰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家境也随之一落千丈,无奈之下,母亲郑氏带着他来到湖北的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
母亲郑氏出身于江南的名门望族,她知书识理,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家里虽然贫穷,但是郑氏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非常重视对欧阳修的教育。买不起笔和纸怎么办?聪明的郑氏想了个办法,用荻(一种植物,类似芦苇)秆当笔,把细沙倒在地上当纸,教欧阳修读书写字,这就是典故“画荻教子”的由来 。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啊,这个办法是多么经济、环保啊!
十岁时,欧阳修从随州的一户李姓人家中,借到了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这部书给了欧阳修文学上的启蒙,他非常喜欢韩愈的文章,于是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地苦读,天赋加上努力,欧阳修的诗文进步很快,虽然年纪小小,但是欧阳修的诗文水平却可以和成年人一较高下了。
有一天,叔叔欧阳晔读了欧阳修的诗文,他大喜过望,高兴地对嫂子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惟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意思是说,嫂子你不用发愁了,欧阳修是个天下奇才,将来不仅能光大我们欧阳家的门庭,而且一定会扬名于世。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提升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确实不假啊!男儿欲遂平生志,一定要读破万卷书。
后来,欧阳修果然没有辜负母亲和叔叔的期望。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二十四岁的欧阳修进士及第,由此进入仕途,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务。宋神宗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安然离世,享年六十六岁。去世后获赠太师、加封楚国公,谥号定为仅次于文正的“文忠”,所以后人称他为“欧阳文忠公”。
相对于政坛,欧阳修在文坛上的地位更加崇高,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朝文坛当之无愧的一代领袖,他是宋朝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发起人和主要核心人,开创了宋朝的一代文风。